当前位置: 主页 > 综艺 > 将电影题材和内容“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4)

将电影题材和内容“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4)

发布: 2025-07-07 19:50:01来源: 剧透宝

  从“连环戏”到如今流行的沉浸式,都体现出在技术与艺术、商业与艺术的碰撞中,本土美学为拓宽舞台艺术边界和实现美学创新提供了经验与智慧。

  摄像机“入侵”舞台之后

  如今,讨论戏剧对电影的借鉴,已经不能局限在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范畴里,新技术的叠加让二者的转化变得更加复杂。

  近年来,舞台不单将电影的题材和内容“拿来”,还直接向电影技术与语言“取法”。2014年,英国导演凯蒂·米歇尔的《朱莉小姐》来华演出,将舞台打造成电影片场,通过严谨周密的设计,对舞台表演进行拍摄并实时生成、播放影像,创造出电影与戏剧表演的合成体。通过米歇尔的作品,中国本土戏剧创作者了解、接受了舞台引入摄像机、实时影像等方法和理念。自此开始,实时影像成为颇受中国戏剧创作者青睐的手法,如田沁鑫导演的新版《狂飙》、李建军导演的《世界旦夕之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悬疑三部曲”《深渊》《心迷宫》《生吞》等,均将屏幕作为重要的叙事媒介和层次,拓展舞台讲述故事的角度和空间。

  一般来说,电影观众只能全程完全被动地跟随导演的镜头引导理解故事,电影镜头的景别角度、被拍摄人物和景观,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情感认同。而在剧场里,即使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全程安静坐在座位上的剧场观众,也比电影观众更“主动”,因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看向舞台的哪个位置、哪个人物。何况如今摄像机、屏幕影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舞台上,沉浸式、移动式等多样的演出空间和新型观演关系层出不穷,这些都会让戏剧观众的视点交织。新技术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技术用在向观众有效传递特定的情感与艺术效果上,而非单纯炫技,成为当下舞台语言创新的关键。

  先进的技术固然能够营造出让观众信服的真实场景,进一步强化被动的沉浸感,但来到剧场的观众更希望看到演员如何当众完成“从无到有”的过程。观众能够随之调动视线捕捉细节,用想象填补场景的空白,从而实现对整个故事的建构。这样的观演体验,才是戏剧保持独特魅力的根基所在。

  可以预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电影在创造真实、营造奇观方面加速演进。将电影改编成戏剧,单纯追求热点IP或者探索如何复制真实,显然都非解题之道。面对求新求变且已见识过大量数字艺术的观众,戏剧若想保持不可替代性、找到创新发展的动力,就需要更辩证地审视电影与戏剧的关系,挖掘本土美学,总结百年前中国戏剧人、电影人的实践经验,于数字技术时代实现舞台艺术的主动出击,让戏剧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原标题:【将电影题材和内容“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4)
内容摘要:从连环戏到如今流行的沉浸式,都体现出在技术与艺术、商业与艺术的碰撞中,本土美学为拓宽舞台艺术边界和实现美学创新提供了经验与智慧。 摄像机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2732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