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艺 > 将电影题材和内容“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

将电影题材和内容“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

发布: 2025-07-07 19:50:01来源: 剧透宝

 近年来,众多电影经过改编后搬上舞台。这其中不仅有《十字街头》《永不消逝的电波》《肖申克的救赎》等中外经典电影作品,还有《完美陌生人》《看不见的客人》《消失的她》《爱情神话》等高口碑或引发热议的近年新作。从电影到舞台的改编,几乎涵盖了舞剧、音乐剧、话剧、新空间演艺等所有戏剧形式,有些作品还强调沉浸、互动体验,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从电影拿来,戏剧别丢了绝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供图/上海歌舞团

  戏剧与电影两门艺术在手法与内容层面的互动由来已久,这并非一个新话题。而当前舞台创作在题材选取、改编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似乎正在开启一个电影为舞台艺术“输血”的新阶段。电影的技术优势与商业属性为戏剧带来了流量与审美新变,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观剧体验,而这些能否转化为戏剧发展的新动力?

从电影拿来,戏剧别丢了绝招

  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供图/国家大剧院

  向电影借力并不简单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无论中外,电影与戏剧的相互借鉴和改编,都与电影的历史一样久远。其中,将戏剧作品改编成电影的创作路径更为常见和主流。这背后存在一定合理性:从时序上看,在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戏剧面前,电影显然算是新兴艺术形式,戏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为电影的题材、内容、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比之下,将电影改编为戏剧的做法就要少得多——虽然也有了《日落大道》《狮子王》《比利·艾略特》《雨中曲》等音乐剧佳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千与千寻》等话剧新作,但从数量和影响力来看,由电影改编而成的戏剧经典依旧稀少。在理论研究领域,对这一改编方向的阐释也相对匮乏。

  与戏剧相比,电影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在时空场景切换、叙事角度转化及营造逼真效果等方面更具灵活性和创造力。将一部经过现场和市场检验的戏剧作品改编成电影,往往能实现叙事时空的拓展、角色数量与故事内容的扩充及视听效果的升级。而将电影改编为戏剧则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虽然二者都是视听艺术,但戏剧难以复刻电影镜头中的真实感、叙事的流畅度,创作者需要将剧情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场景中,同时需要将电影镜头里的真实感创造性转化为具有现场共时性的观剧体验。此外,虽然知名电影作品自带良好的受众基础,能为改编后的舞台作品引流,但观众对原作的好感和熟悉度也会拉高其对改编作品的期待值,增加改编难度。

  将同为视听语言的电影改编为戏剧,要与电影形成区别,发挥戏剧语言的独特性,需要创作者突破原有银幕角色和故事在观众心中的固有印象,同时以戏剧形式对作品原有主题与精神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阐释和传递,让观众感受到剧场这一媒介的独特魅力。若电影本身已改编自小说,那就会对创作者的跨媒介改编能力提出双重转化的要求。

  创造独特的“戏剧瞬间”

  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伦敦西区原版话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引发关注。这部作品改编自2012年李安执导的同名电影,实现了一次具有挑战性的跨媒介艺术转化。其主体情节是少年派遭遇海难后,与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共同在海上漂流的经历。电影中,电脑动画制作的老虎与少年派被困在船上的逼真场景,能让观众强烈共情少年的危险与艰难;但在舞台上显然不可能复制这样的时刻,于是创作者找到了让老虎在现场“呼吸”的方式:由演员操作老虎木偶,赋予老虎拟人化的语言与动作,让观众体验到剧场“艺术假定性”的魅力,进而理解故事中对人性的复杂隐喻和丰富的叙事层次。正是因此,该剧被评价为“创造了神奇的戏剧瞬间”。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原标题:【将电影题材和内容“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
内容摘要:近年来,众多电影经过改编后搬上舞台。这其中不仅有《十字街头》《永不消逝的电波》《肖申克的救赎》等中外经典电影作品,还有《完美陌生人》《看不见的客人》《消失的她》《爱情神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2732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