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艺术博弈的背后,是流量与艺术本体的辩证关系。当下观众对改编形式与方法越发包容,他们最在意的并非改编是否忠实于原作,而是创作者是否用新的艺术语言表达原作精神,是否对原作精神进行了从当代视角出发的延伸、丰富甚至颠覆,从而衡量自己是否有必要在剧场里再体验一次这个故事。 虽然商业逻辑日益强势,但美学创新的意识依然不能忽略,尤其是对热门IP的改编。近年来,不仅是电影,越来越多的热播剧集也被搬上舞台。由于电视剧叙事篇幅长,可容纳的时空范围广,若在相对有限的舞台时空里过于追求还原尽可能多的剧情,满足观众对复现某个角色人设的期待,反而会让没看过原剧的路人观众陷入理解困境,将潜在的剧场观众拒之门外。 这种对商业逻辑的过度迎合,本质上是对舞台美学的忽视。反观这两年火出圈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作为对经典武侠电影的跨界改编之作,其成功之道,正是以越剧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女小生传统),演绎观众在电影镜头里熟悉的武侠世界,同时采用环境式音乐剧的表现形式。这种创新不仅没有削弱电影IP的吸引力,反而通过美学革新拉近了经典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本土美学才是智慧锦囊 在数字技术时代,各种艺术门类的技术与语言更普遍、快速地相互影响,因此,我们更需审视戏剧艺术本体的魅力,在中国电影与戏剧的互动背后,看到丰富的文化与美学土壤。 蒙太奇是电影的标志性语言,其魅力在于,电影镜头剪辑通过间接、暗示的方式,引导观众理解剧情的发展。这种不以复刻现实为目的、强调含蓄的美学,其实广泛地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中国戏曲“一桌二椅”与程式动作所激发的丰富想象,以桨代舟、以鞭代马,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 如果追溯中国本土电影与戏剧相互改编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便与中国戏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戏曲,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中国电影“借法”戏曲的起点,是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它以接近于戏曲舞台纪录的形态,成为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中国电影在早期的主流称呼是“影戏”;戏曲不仅是早期中国电影拍摄的内容,二者的结合还催生出“戏曲电影”这一独特的民族电影类型。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多由戏剧人跨界参与,此后很长时间里,田汉、欧阳予倩、夏衍、洪深等创作者活跃于电影和戏剧两个领域。在中国电影与戏曲的本土交互中,戏曲不仅为电影提供了素材、注入独特的情感力量,更在创作原理与方法上提供了经验。同时,大量戏曲直接改编自国内外电影故事,如改编自1928年同名武侠神怪电影的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沪剧改编本土同名电影的《孤儿救祖记》,以及马师曾、薛觉先等人将美国电影改编成粤剧。 此外,中国戏剧人很早就开始借鉴电影技术,自1926年起在上海流行十余年的“连环戏”,如《凌波仙子》等,让演员在舞台演出时同步播放电影,以呈现难以现场表演的场景,解决戏剧叙事的时空局限和彼时电影无法发声等问题,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 |
原标题:【将电影题材和内容“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3)】 内容摘要:商业与艺术博弈的背后,是流量与艺术本体的辩证关系。当下观众对改编形式与方法越发包容,他们最在意的并非改编是否忠实于原作,而是创作者是否用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2732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