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艺 > 新时代剧集改编:有“大法”而无“定法”

新时代剧集改编:有“大法”而无“定法”

发布: 2025-07-04 03:10:01来源: 互联网

新时代剧集改编:有“大法”而无“定法”

  《人世间》剧照

新时代剧集改编:有“大法”而无“定法”

  《我的阿勒泰》剧照

新时代剧集改编:有“大法”而无“定法”

  《北上》剧照

  新时代电视剧、网络剧(以下简称为“剧集”)创作高质量发展,文学赋能功不可没。其中既有网文IP为剧集题材内容带来的新奇繁复,更有传统文学作品等对改编剧集提供的精神骨血、艺术养分。本文在辨析“文学性”的基础上,探讨剧集改编叙事调整背后的媒介约束与传播特性,考察影像再创与母本“文学性”之间的镜像互文关系,提炼总结新的改编规律,以裨益于今后剧集改编创作不断推出精品。

  “文学性”为精品改编剧集输送精神骨血与艺术养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大力扶持优秀剧作、从源头抓创作的政策导向有力推动了剧集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也形塑、丰富并引导着剧集改编的母本来源与构成趋向——从一度较多向网文IP借力,转向同时拥抱严肃文学、经典文学,形成了两类改编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的良好格局。

  传统纸媒文学中,茅奖、鲁奖等获奖作品自然成为剧集改编的首选,它们以饱含作家真挚深沉的生命体验、审美表达与对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动力引擎。剧集改编能够推动文学作品走进大众,进一步促成传统纸媒文学与剧集改编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

  “文学性”被看作是文学原作中的精华精粹。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于一百多年前提出“文学性”概念,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与“诗性功能”,也由此开启了文学研究侧重文本形式美学的分析路径,形成了与此前长久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批评分庭抗礼的新路径。但事实上,“文学性”是无法弃绝其外部联系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学性”不可能仅有诗学的、艺术的、审美的成分,而缺少社会历史文化的表达。“文学性”即“以诗性、美学特质为主导的文化蕴涵性”,同时“文学性”也始终与高品质文学作品如影随形。

  优秀文学作品为改编剧集输送精神骨血与艺术“诗性养分”,成就了新时代荧屏的累累硕果,与原创剧集一道共同绘就了当下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文艺版图。“文学性”对于优秀剧集改编创作的赋能是全方位、弥漫式的:精神意蕴的深刻宏阔、叙事情节的引人入胜、人物群像的鲜活立体、语言细节的活泼动人……恰是融汇了“技、艺、道”与高度艺术概括力的优秀文学母本,将改编剧集创作托举到了深远坚实的起点上。

  抓住文学精髓基础上适应媒介转换的结构要求与文化考量

  跨媒介改编如同一个转译过程,从文字到影像的媒介转换首先带来叙事方式与策略的变化,叙事容量、结构、时空、视角、情节、细节等根据视听艺术的要求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如《玫瑰的故事》从原作多个人物的视角讲述,改编为黄亦玫的单一视角与旁白,人物身份也从家庭主妇变为精干的职场女性,凸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女性意识,也让情节拥有更多变化。

  其次,剧集创作作为视听艺术,受媒介线性播出的约束,需要在叙事线索与结构上更为集中,以便更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人世间》删去了原作周蓉在法十余年的经历,虽然多少损失了原作寄寓在人物身上的知识分子情怀、部分“文学性”精华以及人物的丰满立体,让观众一度陷入对郑娟、周蓉两位女性谁更好地履行了母职的简单对比与臧否中,但从整体效果来看仍是改编中的成功之作。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新时代剧集改编:有“大法”而无“定法”
内容摘要:《人世间》剧照 《我的阿勒泰》剧照 《北上》剧照 新时代电视剧、网络剧(以下简称为剧集)创作高质量发展,文学赋能功不可没。其中既有网文IP为剧集题材内容带来的新奇繁复,更有传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26846.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