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星闻 > 冲破盗墓剧迷雾 文保剧破土新生(3)

冲破盗墓剧迷雾 文保剧破土新生(3)

发布: 2025-07-30 06:20:01来源: 互联网

马永嬴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文化遗产,特别是田野文物,都分散在乡村郊外,光靠文物管理机构或几个文保员,根本看不过来,所以必须发动群众。”他高度肯定了剧中关于“群众工作”的描写,“剧情非常真实。比如村干部肩负全村的增产增收工作,自然就会对容易导致减产的考古工作有所抵触。村民的青苗补偿没有落实到钱包里,他们就会拒绝让考古队下地打探孔。”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剧中主角方堃承诺帮村里“修家庙”的举措,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剧中,在考古队员的感召下,村主任齐有粮从阻挠考古到主动担任文保宣传员,这种转变是全民守护文化遗产的希望所在,马永嬴感慨:“当村民们自发组成文保巡逻队,在古墓周边亮起盏盏灯笼时,这个充满诗意的场景,既是对考古人孤独坚守的回应,更是对‘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生动诠释。”

郭现春同样看重这一理念的社会价值:“《护宝寻踪》成功地将文物保护这一严肃议题转化为大众易于感知的情感叙事,《护宝寻踪》想要呈现的不仅是大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更是对文明传承的深层思考,当年轻人开始为文物守护感动,我们的文化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破局之路:文保剧的使命与启示

《护宝寻踪》的热播,为“文保剧”这一新赛道开了个好头。郭现春表示,将在这部剧的经验上,再创作文物保护题材剧集,打造优质作品。该剧的成功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真实的力量是根基。剧中所有文物犯罪案件和手法均有现实依据,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文物案件文书,还有相关机构修订的文物案件汇编”。马永嬴、张蕴等一线专家的专业见解和亲身经历,为剧集注入了不可替代的真实内核。马永嬴评价这部剧:“很真实地反映了考古工作的情况,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专业呈现赢得尊重。从探铲的使用到“花土”“生土”的辨别,从文物修复的细节到多部门协作的流程,严谨专业的呈现不仅破除了误解,更赢得了考古、文保、公安等从业者的认可,提升了剧集的文化深度和说服力。

价值引领至关重要。该剧创作明确以“守护文明”替代“消费历史”,以“专业斗争”替代“猎奇冒险”,为同类题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标杆。郭现春强调:“剧里齐大仓有句台词——文物是国家的,更是每个老百姓的。这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理念——守护文明,人人有责!”

该剧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关切的情感叙事,激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和观众的参与感。对于《护宝寻踪》的热播,天津传媒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张璐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长期以来,盗墓类剧集之所以受到观众喜爱,主要得益于其“猎奇性”“刺激感”与“视觉奇观”的多重吸引。这类作品往往塑造了一批神秘而传奇的“盗墓英雄”形象,将盗墓行为包装成冒险故事,而忽略其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及法律责任。这种倾向背离了现实,也对文物保护认知造成误导。相比之下,文物保护题材由于其专业性强、节奏相对平缓,过去被认为“缺乏戏剧张力”和“商业吸引力”,因此在影视创作中长期被边缘化。此外,文保工作的实际场景多发生在偏远考古遗址或实验室,缺乏视觉冲击力,也让主流叙事难以聚焦。再加上专业门槛较高、公众认知有限,使得文保题材很难像盗墓剧那样“自带流量”。可以说,是长期的误解与市场偏见让“真正的守护者”始终隐于幕后。

《护宝寻踪》的出现标志着文保剧这一全新“赛道”的正式开辟。这部剧以反盗墓为立场,从现实主义角度讲述文物保护工作,首次将镜头聚焦在真正的文物守护者身上,用真实考古案件、专业文保知识与情感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过去“盗墓猎奇”的叙事霸权,转而树立起“守护文明”的主流价值。

共4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原标题:【冲破盗墓剧迷雾 文保剧破土新生(3)
内容摘要:马永嬴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文化遗产,特别是田野文物,都分散在乡村郊外,光靠文物管理机构或几个文保员,根本看不过来,所以必须发动群众。”他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028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