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经历新革命历史剧和谍战剧后的抗日题材剧,近年来也发生了众多变化,总体上呈现从传奇到日常的趋势,即从传奇色彩的叙事策略转为日常平民化的视角立场。比如《金陵十三钗》讲述了日军占领南京期间,13名风尘女子挺身而出庇护女学生的故事;《战长沙》借由胡姓人家在战争中的命运浮沉,展现普通民众在国破家亡下奋起抗日的故事。这种平民视角的运用,使得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不再以塑造典型人物或营造传奇故事为中心,更多展现普通人在战争年代下的命运遭际和抗日斗争,也在客观上呈现了普通民众的状态,对以往抗日题材剧的表现主体作出了有力补充。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更倾向于塑造的是投身革命的普通人,尽管他们有感于动乱时局下卑微个体的生不逢时,但在党的感召下坚定信仰,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这就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寓于革命历史进程,在大时代下赋予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叙事方式相较之前更加坚实,着重从人物自身的思想转变和情感逻辑上推动情节发展,即便像《麻雀》《惊蛰》《叛逆者》这一类型的谍战剧,也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增加人物的情感戏,这不仅塑造了更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也使影视剧集的情节发展更为合理,从而提升了作品的质感。 尽管也有直接展现战争场面的抗日题材电影,但从文学改编的角度其实更侧重于日常化,或许和文学更擅长表现日常和刻画人性有关,由之也影响到了此类电视剧的叙事方式。而更应值得注意,近年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已经不同于此前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度改编,而是在类型融合中实现文学与影视的双向互动,既有传统意义上文学的影视改编,也有影视对文学的反哺,甚至不少在文学与影视两栖的作家,其作品尚未出版就已经开始影视策划,打造影视助力的文学IP。这些案例也启示我们:应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探讨文学和影视的互动关系,突破单向度的改编思维,从文学内外的多重语境总结文学和影视的新经验。 这一过程中,文学也在试图汲取影视优秀经验。纯文学作品开始借鉴影视文学和类型文学的手法,小说创作加以突出悬疑元素,很多作品由此借助影视改编得以出圈,如孙甘露《千里江山图》就将谍战元素融入小说,实现了文学性与通俗性的融合,并先后被改编为广播剧、话剧、评弹和电视剧。这不仅表明文学与影视具有显豁的关联性,更说明“文学性”依旧是影视改编的内核,后者在跨媒介互动下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其实依然发挥文学在影视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但影视对文学的作用更多还是在传播层面,由于媒介因素制约,其叙事方式必然是视听化的。 , |
原标题:【盘点抗战胜利题材从传奇改编到类型融合(2)】 内容摘要:在新世纪经历新革命历史剧和谍战剧后的抗日题材剧,近年来也发生了众多变化,总体上呈现从传奇到日常的趋势,即从传奇色彩的叙事策略转为日常平民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33531.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