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困境是“困”在算法中,重量而轻质。数字算法正冲击影视评论的生态格局,有将艺术价值粗暴简化为可量化指标的趋向,比如票房、点击率、热搜指数、停留时长、互动率等。崇尚“数据唯上”的评论迅速异变为工业化、流程化的“楚门秀”,情绪、观点反复被计算、一再被“算计”,缺乏辩证思维,严重抑制了多样批评的争鸣空间,给文化消费带来更深的偏见。更极端的案例是,AI水军通过自然语言生成技术,批量制造虚假评论,要么是评论内容过于“谄媚”,要么是个别作品遭遇“控评”乱象,这两者实质上都是算法操控下的舆论暴力。 面对“人工智能控评”的混战局面,影视评论工作者如何把稳方向盘、筑牢话语阵地,让理性向善的声音被听到、被传播?就目前的情形看来,我们或许已经有所准备,但显然还有些准备不足。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文艺文化实践的鲜活现场 推动影视评论自主话语体系建设和时代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艺理论可以作为镜鉴参照,但绝不能拔高为评论工作所遵循的根目录或逻辑原点。评论工作要坚守初心、涵养元气,立足于新时代中国文艺文化实践的鲜活现场,只有及“物”、及“人”,方能及“格”。 所谓及“物”,就是“言之有物”,典出《周易》:“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在这里,“言有物”与“行有恒”并列 ,要求言行一致,让评论成为连接作品与时代的多棱镜,锚定历史坐标、分析文本肌理、介入公共议题、锻造个性话语。 所谓及“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情体认。新时代新大众文艺,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艺,人民不仅是共享文艺的服务对象,人民也是文艺共创的时代主体。基于同理与共情,开展及“人”的影视批评,让评论成为连接作品与社会大众的情感测温仪。 所谓及“格”,既是“格物致知”的“格”,要尊重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与历史逻辑;也是《文心雕龙》的“风骨”之“格”、《说诗晬语》的“格调”之“格”,是对清新刚健批评风骨的当下践行。开展及“格”的影视批评,,让评论成为连接作品与艺术客观规律的话语交流场。 倡导“全生命周期”跟进式同题共答 新时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影视评论工作,既包含“批”的省思体认,更拥抱“评”的价值建设,“批大郤”而“导大窾”,倡导“全生命周期”跟进式同题共答。 我们应该探索活态化、生产型的影视评论。发挥“时代精神传感器”作用,破除学院派的执念,主动奏响“批评的锣鼓”,积极参与面向业界一线的生产式评论,努力进阶面向政策优化的引导式评论,这恰恰体现出影视评论对于优秀创作的服务、引导、组织功能,实现从审美判断向公共价值的转变。 |
原标题:【影视评论:及“物”及“人”方能及“格”(2)】 内容摘要:第三个困境是困在算法中,重量而轻质。数字算法正冲击影视评论的生态格局,有将艺术价值粗暴简化为可量化指标的趋向,比如票房、点击率、热搜指数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31271.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