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艺 > 烽火中的文艺担当 持续推出精品力作(2)

烽火中的文艺担当 持续推出精品力作(2)

发布: 2025-07-26 09:10:01来源: 互联网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析零指挥抗敌演剧三队首演,引起强烈反响;5月11日,在“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百余人合唱团、配以中西混合乐队,再度演绎该作。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战火中加工、修订该曲,形成篇幅达202页的“莫斯科稿”交响合唱,采用五线谱,增加序曲,并配备庞大的管弦乐编制,更趋恢宏。这两个版本皆由冼星海手写成稿,此次展览中首次并列展出,为公众呈现了冼星海创作、修订《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历程。

  抗战时期新编历史剧与梅兰芳的艺术坚守

  梅兰芳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在中国近现代戏曲发展史上,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造诣蜚声海内外,更在民族危机面前,表达了坚定的爱国立场与道义担当。

  “兰台唱金戈”展区聚焦梅兰芳“蓄须明志”的铮铮风骨,展出了梅兰芳《生死恨》《抗金兵》的唱片以及一系列抗战期间抗敌演剧队的文献实物。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鼓舞抗战,梅兰芳在上海连续赶排《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抗金兵》取材自南宋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率军抗击金兵的史实,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在淞沪抗战背景下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生死恨》根据明代传奇《易鞋记》进行改编,讲述了北宋时,金人南犯,程鹏举、韩玉娘先后被金将张万户掳作奴隶,随后历经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1936年在上海首演。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不久,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地痞、流氓经常到梅兰芳家中纠缠骚扰,要他上舞台演戏。梅兰芳借赴香港演出之机,在那里住了下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很快陷落敌手。梅兰芳看出这次难逃虎口,就以留胡须为由退出舞台,拒绝为敌伪演出。

  抗战期间,梅兰芳保持了一个艺术家高尚的民族气节。他在1945年10月10日发表的题为《登台杂感》中,袒露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对于一个演戏的人,尤其像我这样年龄的,8年的空白在生命史上是一宗怎样大的损失,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可是在战时,在跟我们祖国站在敌对地位的场合底下,我没有权利随便丧失民族的尊严,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信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国民最低限度应有的信念。”

  当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一传出,梅兰芳高兴得当天就剃掉了胡须,不久重登舞台,庆祝抗战的胜利。

  延安精神与中国现代木刻的红色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建所初期,便汇聚了一批具有延安鲁艺背景的美术研究者与创作者,积累了一批抗战主题的美术藏品。

  “刀笔砺丰碑”展区呈现了沃渣、力群、彦涵、李桦等延安鲁艺木刻工作者抗战期间的作品。艺术家们以黑白对比、刀刻语言,记录战时现实、激发民族斗志,不仅形成极具穿透力的视觉风格,也发展出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新兴木刻形式。

  以力群版画绘画语言的变化为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力群有意识地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为劳动群众所接受,他从中国画、湖南印花布、延安剪纸、汉代画像石、仰韶文化彩陶乃至金石文字中广泛吸收营养,推动了民族形式在版画中的重构与转化。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烽火中的文艺担当 持续推出精品力作(2)
内容摘要: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析零指挥抗敌演剧三队首演,引起强烈反响;5月11日,在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29846.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