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综艺 > 烽火中的文艺担当 持续推出精品力作

烽火中的文艺担当 持续推出精品力作

发布: 2025-07-26 09:10:01来源: 互联网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天蟾舞台五月二十五日《抗金兵》戏单

  (本文配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版画)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艰难的烽火岁月里,一部部文艺作品吹响战斗的号角,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为中华民族镌刻下精神的丰碑。80年间,战火虽已远去,但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不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推出精品力作,多维度展示伟大抗战历史和伟大抗战精神。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本版今起开设“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栏目,品读抗战文艺经典与新作,介绍抗战80周年主题展演展览等活动,唱响中国文艺史上的民族强音,为新征程凝聚前行力量。

  ——开栏的话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结成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担负起唤醒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文艺抗战使命。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自建院伊始,便汇聚了王曼硕、王朝闻、张庚、葛一虹、贺敬之、李元庆、马可等一大批具有延安鲁艺背景的艺术家与学者;在传承延安鲁艺精神的基础上,持续积累并整理了一大批极具历史价值的红色艺术文献与作品,其中有一批珍贵的抗战文艺典藏。

  7月16日开幕的“烽火艺魂——中国艺术研究院抗战文艺典藏展”就展现了这批典藏。展览共设“战歌震山河”“兰台唱金戈”“刀笔砺丰碑”三大板块,展出145件套抗战时期音乐、戏曲与美术领域的珍贵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彰显出抗战文艺工作者以艺魂点燃战斗烽火的家国担当,再现中国共产党凝聚民族力量奋勇抗争的壮阔史诗。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1939年春,冼星海读到光未然创作的400多行长诗《黄河颂》,深受感动。他在短短六昼夜内,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全曲的创作。作品以黄河的形象唤起民族共鸣,通过音乐语言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战歌震山河”展区陈列有冼星海多件创作手稿、日记以及使用过的钢笔、小提琴、钢琴等珍贵遗物。其中,特别展出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仅有的存世手稿——1939年“延安稿”与1941年“莫斯科稿”。这两份手稿忠实记录了作品的构思与修改历程,于2003年同时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通过合唱、独唱、朗诵等的综合表达,刻画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群像。冼星海在1939年的创作说明中坦言:“《黄河》的作法,在中国是第一次尝试,希望得到鼓励以后,更努力去创作。”

  “延安稿”以简谱记谱,用粉连纸抄写,共66页。乐队编制依据鲁艺音乐系当时实际条件而设,使用了当时在鲁艺所能找到的所有乐器,包括笛、口琴、三弦、二胡、竹板、木鱼、钹、铃、鼓等民族乐器和小提琴、吉他等西洋乐器,此外,为了补充乐队低音声部和烘托氛围,还自制了一些极为特殊的“乐器”,形式朴素却极富表现力。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以简胜繁的战时艺术智慧。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烽火中的文艺担当 持续推出精品力作
内容摘要: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天蟾舞台五月二十五日《抗金兵》戏单 (本文配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版画)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29846.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