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星闻 > 《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3)

《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3)

发布: 2025-08-13 21:50:01来源: 互联网

如此看来,影片将阿赑与阿荡设定为无根的海盗后代,其实颇有深意:让两个原本漂泊无依的灵魂,在救助他人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家”的认知,萌生对“家园”“家乡”的依恋。以他们为代表,影片展现了中国普通人如何从守护小家的质朴愿望,升华为捍卫家园的恢宏勇气,并见证了家国情怀如何从最朴素的家庭观念中孕育而生。

影片还呈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文化对比:当中国渔民与英国战俘都因对“家”的深情而同仇敌忾时,日本侵略者却完全缺失这种人性化的情感纽带,他们决定让英国战俘随船沉没并屠村时,竟无一丝犹豫和悲悯。可见,在军国主义的洗脑下,日军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是没有人性的战争工具。

这种人性的异化在中国人的夜葬场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送葬队伍,日军以违反宵禁为由开枪射杀。李元兴不由怒吼:“你们没有父母吗?你们的父母死了不用埋吗?”这个细节凸显了两种价值观的根本性对立:一方秉持着人之常情,另一方则完全服从于“军事命令”。影片通过这个细节,不仅控诉了侵略战争的非人道本质,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人性探讨:区分人与战争机器的显性标志,就在于个体是否葆有对家园、亲人那份最朴实的情感。

这时,我们也能理解影片对视效处理的用意。这是一个悲壮又慷慨的故事,影片却大量使用温暖明亮的色调。特别是在介绍东极岛的风貌时,在俯拍的大远景里,错落的村舍像一个童话世界;无垠的海面在阳光下闪烁,平静中又蕴含着澎湃的力量。而在近景镜头里,常有葳蕤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刚劲的芦苇随风起伏。在血腥与暴力的叙事间隙,这些充满生命力的空镜头,恰恰成为对家园之美最动人的礼赞,也让村民的抗争与战斗具有充沛的情感动力。

影片在剪辑手法上也颇具匠心,常常打破线性叙事的时间顺序,其中两处跳跃式剪辑尤为精彩:第一处是阿赑向吴老大报告岛上有英国人和日军即将搜岛时,影片突然切到此前阿赑试图赶走纽曼,却被阿荡以死相救的场景;第二处是阿花扑咬阿赑以示血脉相连时,观众以为阿赑会因此放弃复仇的冲动,但镜头突然跳到他独自出海的画面,随后又切回两人分别的情景。这种打破时序的剪辑,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外化为具象的影像语言,让观众得以直观感受角色复杂的心路历程,从而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国渔民丰富的情感世界,更与冷酷机械的日军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综上,尽管存在着明显的创作短板,但《东极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唤醒了一段尘封许久的历史记忆,歌颂了中国渔民的英勇与大义,控诉了日军的暴行,更在于它通过独特的影像语言和剪辑手法,从“家”这一人类最基础的情感单元切入,画出人性与兽性、慈悲与冷酷的凛冽对比,同时也展开了一次关于战争本质、历史书写和民族性格的探讨。(龚金平 作者为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3)
内容摘要:如此看来,影片将阿赑与阿荡设定为无根的海盗后代,其实颇有深意:让两个原本漂泊无依的灵魂,在救助他人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家”的认知,萌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1955.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