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自保派”身上,影片成功地通过一系列关键事件,勾勒了人物的觉醒与成长轨迹。从日军虐杀边家三口与吴老大,到阿荡身中数枪而亡,再到陈老师被活活烧死,直至屠村威胁迫在眉睫,这些接连不断的日军暴行如同重锤,击碎了村民们最后的侥幸心理。他们意识到,在侵略者突破人性底线的残暴面前,忍让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当“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与自救、保卫家园的现实需要产生共振时,这场英勇悲壮的海上救援便水到渠成。可见,影片围绕阿赑等人展开叙事时,以层层递进的情节推进方式,既保持了叙事的紧迫感,又真实展现了战争环境下普通人精神世界的蜕变过程,让角色的内心嬗变显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对民族觉醒的“非典型”书写 《东极岛》在叙事进程中嵌入了大量“反套路”的设置,每当情节发展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时,剧情可能会急转直下,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带领观众经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阿荡救助英国战俘纽曼之后,两人通过笨拙的交流建立起对“家”的共同理解,观众不由设想他们会发展出一段跨越国界的情谊。然而情节行至中途,纽曼竟被日本军官残忍斩首。人物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让银幕内的阿荡与银幕外的观众同时陷入震惊。这种震惊既源于观众观影惯性的失效,更赤裸裸地展现了侵略者的残暴本质。 还有阿荡的死亡,也让观众难以置信:原来主角会这么早就退场?故事临近尾声时,阿赑与阿花近在咫尺却阴阳相隔的一幕,同样让观众难以自持。这些精心设计的情感爆发点,不仅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更升华了影片的精神内核,即通过中国人为守护大义而献出生命的壮举,高扬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崇高精神力量。 影片在叙事视角的处理上,似乎存在明显的断裂感。 开篇以阿赑的第一人称旁白展开,交代人物关系与背景;结尾却突兀地切换至老年阿花的回忆视角,借其之口道出“生而为人,应该互相帮着点”的主题宣言。这种叙述视角的随意转换,既未通过不同叙述者展现事件的多个面向,也未能利用视角差异展开人物之间的深度对话,显得生硬而随意。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影片的多个叙述视角,以及有点松散的叙事结构背后,其实有创作者独到的设计逻辑,也就是以“情感接力”的方式,完成叙事链条的精心串连:阿荡的善举感动了纽曼,纽曼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让阿荡肃然起敬;纽曼之死又唤醒了阿荡更深层的内心觉醒;村民的惨死触动了陈老师,陈老师与阿荡的殉难则感召了阿赑;阿赑的毅然决然又点燃了阿花内心的豪情;最终,阿花的勇气和决绝成为唤醒全体村民的火焰。 这种环环相扣的情感传递方式,相当于用“散点透视”的手法,通过多个叙述视角的组合,让每个主要人物都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在叙事进程中不断积蓄力量,推向海上救人大战的情节高潮。这样,影片既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俗套,又展现了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复苏。正是这种如浪潮般层层推进的觉醒力量,既令侵略者胆寒,又让受难者发自内心地感佩。 家国叙事背后的人性分野 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性中最朴素的情感共鸣。无论是东极岛的渔民,还是英国战俘纽曼,他们对“Home”(“家”)的眷恋如出一辙。这种共通的人性基础,让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产生深沉的情感连接,进而深化影片关于人道主义与生命尊严的主题表达。 |
原标题:【《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2)】 内容摘要:当然,在“自保派”身上,影片成功地通过一系列关键事件,勾勒了人物的觉醒与成长轨迹。从日军虐杀边家三口与吴老大,到阿荡身中数枪而亡,再到陈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1955.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