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星闻 > 《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

《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

发布: 2025-08-13 21:50:01来源: 互联网

电影《东极岛》剧照

2024年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渔民冒死救援英国战俘的感人事迹,不仅为那些一度被遗忘的拯救者正名,为当年的受难者及其后人发声,也使日本侵略者残忍邪恶的过往被看见、被鞭挞。当电影《东极岛》决定用故事片的形式重新演绎这一题材时,观众难免既期待又忐忑。

纪录片可以从不同视角来一点点拼凑、还原那段过往,通过创作者的细致梳理与深入挖掘,慢慢深入历史的幽深晦暗之处,并打捞岁月中最感人,最光辉的部分。同时,纪录片可以频繁使用“间离”效果,对观众进行直接的主题宣讲。故事片则要努力隐去人工编排的痕迹,使情节自然又合理地展开,让观众与艺术世界深度共情,进而在一种“眩晕”般的沉浸状态中,得到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因此,故事片在重构历史事件时,会遇到更多的叙事挑战。

此外,该事件涉及的内容虽然震撼人心,但对于故事片来说却尽是“短板”:主角是一群中国普通渔民,他们身上可能缺乏传奇叙事所需的英雄光芒和硬汉气质;中国渔民救助英国战俘的义举,更多源于朴素的善良本性与祖训传承,未必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而难以展现复杂的人物成长弧光。

凡此种种,决定了《东极岛》必须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才能满足故事片的叙事要求。至于艺术加工的尺度把握与艺术手法运用是否得当,需要观众作出自己的判断。

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削弱

《东极岛》虚构了阿赑、阿荡这对性格鲜明的兄弟,以及阿花这个充满粗犷野性之美的姑娘。这或许是创作者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找到的平衡点:既保证主线情节的历史根基,又能在虚构角色身上强化戏剧张力和情感深度。

只是,当完全杜撰的人物成为历史壮举的代言人时,会不会削弱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人为地强化戏剧冲突,会不会陷入过度煽情、消费历史的窠臼?

在仅有263人的封闭小岛上,健康性感,彪悍狂放的阿赑与阿荡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为此,影片巧妙地——或许也略显无奈地,将两人设定为吴老大从海上“捡来”的孤儿,既规避了交代人物成长背景的繁琐,又通过两人可能是“海盗后代”的身份,来合理化解释兄弟俩超乎常人的水性、惊人的战斗力。女主角阿花则是吴老大从人贩子手上解救的养女,也可归入“无根浮萍”型人物。当三位主要角色都因缺乏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而与当地渔民群体形成了显著区隔,这种处理方式暴露出商业类型片在改编真实历史事件时常见的困境:拘泥于史实容易显得平淡呆板,放飞想象力则会破坏题材的严肃性。

为顺利推进情节发展,影片还不得不引入两位“翻译”:懂日语的李元兴和略通英语的陈老师。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自然不会有这种人才,创作者只好强调他们也是外来者。当影片中的情节转折、高潮,以及泪点和煽情点,全部来自五位外来者,东极岛的渔民除了吴老大有一些戏份外,大多沦为面目模糊的背景板,且他们经常戴着斗笠,连清晰的面容都难得一见,这对于当年的平民英雄而言是极不公平的。

同时,影片缺少铺垫地渲染了阿赑与阿荡的性格差异和价值观对立,并借机将岛上的村民分成两派:以阿荡为首的“大义派”,坚持人道主义情怀和反抗决心;以阿赑、李元兴、陈老师为代表的“自保派”则一度选择隐忍求生。这种少数与多数的对比,可能反映了真实历史情境下的人性常态,但“大义派”一方居然只有阿荡一人,这多少有点不合常理。更重要的是,影片不断强调阿荡的“赤子之心”,将救人于水火视为他的天性和本能。如此一来,人物形象的单薄与空洞就难以避免。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东极岛》: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找平衡
内容摘要:电影《东极岛》剧照 2024年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渔民冒死救援英国战俘的感人事迹,不仅为那些一度被遗忘的拯救者正名,为当年的受难者及其后人发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1955.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