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AI能创作音乐、写诗、生成动态影像。人类创作活动的意义因技术的发展愈发凸显。它不仅仅是为了产出作品,更是通过创造过程确认“主体性在场”的存在体验。正是这种对“主体性在场”的追寻,促使创作者们走出技术构建的虚拟世界,用真实的脚步丈量土地,用真诚的镜头记录生活。 这种体验在“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过去几个月,来自35个国家的103位外国青年深入中国10个省区市,以“创意·创想·创造”为主题,拍摄了103部纪录短片。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的收官展映上,指导10位外国青年完成“看中国”项目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斯普林斯分校助理教授杰伊·休伯感慨道:“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创造已不再是人类的专属,但创作的需求恰恰彰显了人之为人的本质。‘看中国’活动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电影人,用镜头探索中国,用创作对话世界。他们以热忱消弭偏见,以好奇激发共鸣,最终记录下一个个崭新而纯粹的中国故事,彰显出人类创作那份独特而珍贵的温暖、真挚与美好。” 观察视角从异域想象转变为价值认同 自2011年创办以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看中国”项目已走过十多个年头。与首批参与“看中国”项目的外国青年相比,当代Z世代外国创作者以更为深入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他们的镜头不再满足于对京剧脸谱、婺剧水袖或铁画錾刻等文化符号的猎奇式记录,而是深入探寻传统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创新实践、数字化保护中的古老智慧等“传统的现在时”,成为他们重点捕捉的对象。 在地理空间的呈现上,新一代外国青年创作者展现出更具纵深感的观察。比如,北京胡同里传统民居改造的社区书店,重庆黄桷坪涂鸦墙上居民与艺术家的共创,广西边境线上中越两国民众的交流景观等,这些不仅是记录对象,更是文化变迁与交融的发生场域。外国青年创作者从“人文地理学”的维度对其进行了深入解析。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外国青年导演的创作选题进一步向全球性议题靠拢。残障群体的社会帮扶、老匠人与年轻学徒的代际传承、长江生态保护者的日常工作……这些由中国青年推荐的选题引发了外国创作者的强烈兴趣。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析视角存在差异,但中外青年在议题选择上达成共识,正在构建一种超越地域的对话基础。这种从“异域想象”到“价值认同”的认知转变,既折射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成效,更彰显了年轻一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自觉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代际更迭带来的理念更新,正在重塑跨文化交流的新图景。 镜头背后的文化交流比画面更重要 “看中国”项目为纪录片回归创作本真提供了独特的实践样本。纪录片的真正主体从不仅仅是镜头前的景象,而是镜头前后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深度联结。今年外国青年创作的短片风格各异,有静默观察的诗意表达,有基于访谈的真实诉说,有调查式的叙事探索,,也有创作者出镜的个性呈现。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即通过影像建立不同个体、不同文化、不同代际之间的对话关系。就像两面相对的镜子,这些作品照映出多样世界的交汇与碰撞。 具有表演专业背景的马来西亚青年孙婧盈,此次选择了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第四小学京剧社作为拍摄对象。她通过镜头记录下小学生买不非与京剧结缘的故事,展现了古老艺术如何融入当代青少年情感世界的过程。“京剧不再是抽象的文化符号,”孙婧盈说,“它鲜活地存在于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流淌在他们的血脉中。” |
原标题:【Z世代中外青年用影像搭建文明互鉴之桥】 内容摘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AI能创作音乐、写诗、生成动态影像。人类创作活动的意义因技术的发展愈发凸显。它不仅仅是为了产出作品,更是通过创造过程确认“主体性在场”的存在体验。正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2963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