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那个炽热的夏天,在《超级女声》的舞台上,一群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孩,用歌声点燃了一个时代的音乐热情。那句“想唱就唱”的口号,成为无数普通人敢于登台的勇气宣言。20年后,一档名为《让我来唱》的节目延续了“超女”式的开放海选模式,以“全民无门槛”的姿态向普通人敞开大门,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登台演唱。从“想唱就唱”到“让我来唱”,这一脉相承的素人音综形式,见证了中国音乐综艺20年的发展轨迹。然而这层怀旧滤镜的背后,,却是稍显惨淡的收视实绩。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档从选手到赛制都以“大众化”为标准的素人综艺,为何没能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把音乐表达权交还给大众 2005年的《超级女声》,从一开始就强调选手的音乐实力而非外貌包装,这种破除刻板审美的姿态,迅速吸引了数万名怀抱梦想的女性报名参与。当时节目的制作极为朴素:海选阶段采用无伴奏、无修音的“全素”呈现,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素人的真实演唱状态。更具突破意义的是,《超级女声》首次将选手去留的决定权交给观众,开创性地采用短信投票机制。评委不再是唯一的“裁判”,选手是否晋级,更多依靠的是观众的票数而非评审意见。这种“素人选秀+全民投票”的节目模式,不仅唤起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也开创了素人音综的先河。 在过去20年的音综发展历程中,国内诞生了诸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现象级音乐节目。这些“爆款”音综大多倚重明星资源,凭借明星优势为收视提供保障,但同时也在无形中引导音综向“职业化”与“精英化”方向倾斜。然而,音乐综艺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若舞台的聚光灯只投射在极少数人身上,这些音综是否也在悄然制造一种音乐的“表达权”垄断?音乐的舞台,是否只属于被包装、被筛选、被认证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让我来唱》的播出标志着素人音综的再次回归,这不仅是一次节目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再表达。 大小屏融合成为素人音综新模式 综艺节目伴随媒介形态的演进,在节目模式上不断创新。在以电视传播为主的时代,音乐综艺的内容呈现以舞台表演为核心,与观众的互动则相对有限。例如,1984年由中央电视台创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便是当时众多青年歌手追逐梦想的重要舞台。作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培养声乐人才的国家级赛事,“青歌赛”在发展中始终强调选手的音乐素养与舞台表现,舞台上的演唱实力是评判的核心指标,也构成了当时音乐综艺最本质的内容特征。 随着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音综中的互动元素不断增强,例如2016年湖南卫视推出的《我想和你唱》,其主要创新就是通过手机App进行海选。参与节目的普通人不需要线下报名,只要通过手机上传自己的演唱视频,就有可能被节目组选中。这种方式既增强了电视与网络间的互动关系,又拓宽了素人参与音综的渠道。 |
原标题:【从想唱就唱到让我来唱素人音乐综艺困境与突破】 内容摘要:2005年那个炽热的夏天,在《超级女声》的舞台上,一群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孩,用歌声点燃了一个时代的音乐热情。那句想唱就唱的口号,成为无数普通人敢于登台的勇气宣言。20年后,一档名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zongyi/28552.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