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星闻 > 中国电影发展需从“大众”思维转向“分众”思维

中国电影发展需从“大众”思维转向“分众”思维

发布: 2025-10-15 15:35:01来源: 互联网

在当下的电影制作中,明确的分众画像比模糊的大众定位可能更有参考价值。图为近期上映的电影《戏台》。

下半年以来,电影市场的整体走势依然让人揪心。首先是单部影片的票房相比以往的缩减趋势。过去一个档期头部电影轻易就能破10亿元的票房成绩,现在变得日益艰难,所以才会出现近期口碑高分电影数量增多,但票房不增反降。其次是单个档期中能够盈利的影片数量在减少。据相关数据,暑期档内上映和重映的共有130多部电影,但做到回本和盈利的比例却低于10%。这一状况在刚刚结束的国庆档体现得更加明显。不仅整个档期上映的十几部影片中没有一部影片的票房超过五亿元,而且绝大多数影片都面临亏损的局面。

这背后的主要症结是电影产业传统大众思维与全媒介时代多元现状之间的深刻裂痕。大众思维以一部电影能够吸引更多观众、产生更高票房为考虑中心,电影产业机制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而设置和运作。而当下的多元现状则是,首先,在全媒介环境下,观众的娱乐选择日益多元,短视频、微短剧等占据了大量碎片化时间,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难度越来越高。其次,观众的口味也变得十分分化,不同观众会喜欢不同形态的电影,一部电影想吸引更大量观众也变得更有挑战性。在这样的多元现状下,大众思维正在逐渐失效。所以,有必要提出一种分众思维,即以不同电影受众群体作为目标定位,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产业思维。

“分众”对中国电影产业不算一个新概念,在2023年就出现过基于分众的“分线发行”提法。但并没能撼动电影产业格局,大众思维的“档期依赖”和“票房依赖”仍然在左右当下的电影业。这主要是因为电影产业覆盖制作、发行和放映三大环节,如果影片制作没有分众思维,谈何分众发行?如果影片放映没有分众思维,分众发行往哪里去?所以,真正的分众思维必须涵盖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整体环节,而且一头一尾尤其关键。

电影制作的分众思维:

大众型商业电影和分众型商业电影

从电影制作来说,当下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标准化的电影产品,而是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审美偏好和经济能力主动选择电影内容。商业电影由此就需要区分出大众型和分众型两种制作模式。

大众型商业电影类似于目前所说的商业大片,依然以大制作、大投入和大回报为制作原则,但这类电影的数量需要逐渐减少。目前看来,适合采取这种制作方法的商业电影主要有三种:

一是引擎电影,是指在全媒介环境下,有能力作为跨媒介故事世界创造者产品营销发动者的影院电影,是电影开始主动成为全媒介时代娱乐产业一环的自觉转变。动画电影尤其适合以引擎电影思路进行制作,据媒体报道,经典国产动漫IP《喜羊羊与灰太狼》衍生品收入占比高达70%,远超30%的播出版权收益;今年以来,《哪吒2》《浪浪山的小妖怪》和《罗小黑战记2》等也都形成了全媒介创作和营销的良性循环。

二是强视听体验电影,是指只有在技术先进的影院才能实现独特视听体验的电影,从制作环节就必须强调视听体验作为影片创作的突出特征。如科幻片、体育片、冒险片、动作片、战争片、自然纪录片、史诗片等都比较适合制作成强视听体验电影,近期的《FI:狂飙飞车》《捕风追影》等都属于适合采取这一制作模式的电影。

三是强共情电影,即让尽可能多的观众产生共情,从而带来高票房收入的电影。2023年的《抓娃娃》和今年的《南京照相馆》都属于这种强共情电影。在分众思维下,强共情电影制作需要特别慎重,不仅电影质量要高,天时地利人和的外部因素也同样重要。近期的《南京照相馆》和《长安的荔枝》,制作都精良,电影质量也高,但票房差别则比较大。主要是因为《南》不仅能够调动起更广泛人群的共情,而且抗战胜利80周年的有利时机也对观众选择该片有很大助力。而《长》能够调动的共情人群主要还是局限在“中青年打工者”,其实按照分众型商业电影进行制作可能更加合适。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中国电影发展需从“大众”思维转向“分众”思维
内容摘要:在当下的电影制作中,明确的分众画像比模糊的大众定位可能更有参考价值。图为近期上映的电影《戏台》。 下半年以来,电影市场的整体走势依然让人揪心。首先是单部影片的票房相比以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6859.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