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生万物》海报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长河中,土地不只是生产资料的载体,也是农民精神世界的图腾。根据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农村题材年代大剧《生万物》,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细腻展现人与土地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热度与收视率双爆。要理解中国农村与农民,应从理解他们对土地的那份缱绻深情开始,这也是我们理解自身来处的路径。 呈现人与土地的依恋 小说《缱绻与决绝》以沂蒙山天牛庙村为舞台,以从1927年到20世纪90年代近百年土地制度变迁为线索,描绘从土地革命、合作化运动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乃至农民进城务工的历史进程,揭示农民与土地之间从“缱绻”到“决绝”的感情流变,是当代文坛农村生活题材的杰作。 从小说到剧集,虽延续了原有的时间跨度,但在叙事重心上做出了必要的提炼与取舍。剧集《生万物》将主线聚焦于1927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的情节则浓缩于最后一集。这一处理是出于深层的叙事考量: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与土地关系,如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已为大众所熟知;而此前的历史,尤其是农耕文明中那些隐秘的文化基因,则鲜少被深入挖掘。与此同时,1930年前后是中国农耕文明遭遇现代性冲击的临界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交织,既保留了传统农耕社会的运转惯性,又有制度变革的新潮在涌动,为呈现农民与土地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切片。 《生万物》之名,源于小说卷首对联“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土生万物,对天牛庙村民而言,土地首先是“衣食之源”,土地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温饱与生存。在物质依托之上,土地也是农民的精神图腾。土地承载着世代相传的记忆——田间的一垄一畦记录着祖辈开垦的足迹、父辈耕耘的汗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土地凝聚着对“根”的认同,农民在土地上生息繁衍,土地与家族的血脉、村落的烟火相融,成为确认自我身份的精神坐标;土地还寄托着农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春播的辛劳、秋收的喜悦,年复一年的循环里,土地让漂泊有归宿、让劳作有意义,支撑着农民对生活的信念与对未来的向往。 通过对天牛庙村农民日常劳作的细致描摹,《生万物》构建出一幅当时的乡村农耕生活的全景图。犁地、播种、收割等耕作类农活构成农民生活的核心,编蓑衣、打草鞋等家庭手工业丰富了农活的层次。此外,“试春气”“踅谷仓”等重要农事仪式,将农民与土地的情感羁绊具象化为庄严的文化符号。譬如“试春气”,立春时节,封二带领村民虔诚地跪倒在地焚香祈福,将一根羽毛放入竹筒——若羽毛飘出,便预示春气动了,可以耕种了,村民们欢呼雀跃。农民坚信土地孕育万物的能力,相信土地有“气”,遵循自然节律才能获得丰收,对土地的敬畏与信赖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底色。 《生万物》返璞归真地呈现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呈现了农耕文明春种秋收、敬畏自然、勤劳务实、重视家族传承等观念,这是它打动当代观众的重要原因。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很多人没有下过田、做过农活,但农耕文明的基因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中,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我们至今仍习惯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勉励踏实努力,这源于春种秋收的朴素真理;我们强调“脚踏实地”,其本意是对泥土厚重与坚实的信赖……该剧经由农民对土地的缱绻情深,让我们看到自己某些习性的来处,有亲切感,也有共鸣。 |
原标题:【《生万物》:人与土地的缱绻史诗】 内容摘要:电视剧《生万物》海报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长河中,土地不只是生产资料的载体,也是农民精神世界的图腾。根据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农村题材年代大剧《生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429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