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还是“归家”,围绕着这道选择题,《归队》设计了许多意在彰显人性挣扎时分的两难情境。“归队”意味着遥不可及的胜利图景,意味着饥饿、寒冷、无休无止的搜捕、突如其来的牺牲、九死一生的险境。“归家”意味着触手可及的现实满足,它让小贵能够大口吃肉,让德远能够赡养爹娘,让排长能够照拂妻儿,让兰花儿可以给寨中的兄弟添置新衣,让云虎可以给心爱的姑娘一个承诺。《归队》不吝笔墨地描绘众人回家或有家后的温馨场景,在动作细节和人物关系中放大珍贵的亲情与爱情。只有给了“不归”以充分的理由后,“归来”才显得力道十足。 抉择的瞬间恰是人物的高光时刻,而这些选择也对应着人物独有的气质特质。小贵活泼机灵却有些冒进,他总会在遇到挫折后回到地主父亲的庇佑之下,因此他两次归家又两次离家。兰花儿眼睁睁看着母亲死于日军枪下,复仇的热切让她坚持带领山寨兄弟加入抗战队伍。云虎机智勇敢、不善言辞,他与大阔枝之间隐忍而浓烈的爱意都藏在心照不宣的默契里。德远是在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较为少见的复杂角色,作为“离队”时间最长的战士,林中杀狼的桥段暗示了他骨子里带有“孤狼”气质。经过伪军监狱里的磋磨,德远选择将自己包裹在厚重的外壳下,可屡次对战友伸出援手的下意识动作,都证明了他热血未凉。 当“归队”成为战士们的共同选择,“归队”和“归家”也顺理成章地在内在逻辑上达成了一致。扛起枪来战斗看似是背离了家园、远离了亲人,但最终是为了守卫家园、守护至亲,是为了能长久地回到家乡。《归队》借抗联小队之口重复说着最简单直白的道理:日军尚在,家园便永无宁日。 “为谁归”: 人民抗战续写记忆传承 因线索频繁交叉,《归队》存在节奏处理不当的问题,在塑造兰花儿等人物时出现了不少刻意煽情的桥段,特效镜头的处理也不够完善。但总体而言,《归队》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抗战题材剧集,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集萃式地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抗战史实。 无论是俯拾皆是的东北符号、多线叙事的情节结构还是平民英雄的人物塑造,都在传达一种更真实、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的人民抗战史观。所谓“归队”,不仅指剧中抗战小队在艰苦环境下,毅然回归战斗队伍,也意在带领剧外普通观众于和平年代,开启一场对历史的回归之旅。 从自然景观到地方曲艺,从珍稀物产到方言黑话,《归队》中的标志性符号承载了黑土地悠久的历史,而日军的侵犯将原本富饶的土地化作焦土,让战争的硝烟弥漫于斯。东北二人转被游世龙学去,变为他谋财害命的开场曲;百姓们种植的粮食被地主强征,成了日军的补给物资;青壮劳动力被捆到劳工营,承受必死的命运。美丽的松花江淹没了无辜的生命,煤矿与大豆高粱落入日军的口袋,当熟悉而亲切的东北符号被战争无情异化,观众亦能从中感受到惋惜与愤怒。 除此以外,观众很难忽略《归队》中那些一闪而过的生命,他们轻飘飘地随风而逝,仿佛时间挥一挥衣袖带走的尘土。他们之中有抗联战士,有人刚穿上新袜子便被炸断右腿,有人因重伤难治要求自行了断,有人被当作试验品送往731部队。他们之中还有正义的百姓,有人杀了恶霸后高歌赴死,有人冒死收留受伤的士兵,有人将中文古诗教给小学生。他们之中还有更多无辜的平民,有人因“保甲连坐”被枪毙,有人因丧失劳动价值被坑杀。这些面目难辨的个体是千千万万中国遇难者的缩影,他们让观众意识到每一个戛然而止的生命都曾经鲜活,每一寸被染红的土地都流淌过战争的罪恶。 |
原标题:【从东北历史的记忆深处走来——评电视剧《归队》的三种“归”(2)】 内容摘要:“归队”还是“归家”,围绕着这道选择题,《归队》设计了许多意在彰显人性挣扎时分的两难情境。“归队”意味着遥不可及的胜利图景,意味着饥饿、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4212.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