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星闻 > 《坪石先生》:抗战烽火中的岭南风骨(3)

《坪石先生》:抗战烽火中的岭南风骨(3)

发布: 2025-08-27 14:15:01来源: 剧透宝

因而,《坪石先生》的终极价值,在于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中华文脉的赓续,其根本载体终究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人。古人常忧“亡国亡天下”,盖因沦丧的国土可以光复,可文化基因一旦堙灭,便是文明的断裂与永殇。然若得青年薪火相传,文明便能在废墟中重生。黄际遇一句“有青年才有未来”的宣示,其力透万钧之处,正是揭示了:文明不朽的答案,不在庙堂,而在青年觉醒的瞳孔之间。

正如中山大学校友观影后的慨叹——“他们守住的不只是学堂,更是文明的火种”——正是对先贤精神最精准的当代回响。他们“守住文脉”的信念,在知识碎片化、价值虚无化的当下,无疑重新彰显了教育肩负接续文明的神圣性。诚如黄际遇在离乱之际题于日记的:切念抗敌胜利,得归乡里。惟愿礼堂春永,报国日长!

相较于《无问西东》多时空交响的宏大叙事,《坪石先生》以散点透视的文人长卷,将“知识救国”的命题深植于岭南地域肌理。当镜头掠过竹棚里的火把与工整的板书,江舟上先生们挺拔的身姿,离乱中依旧守望相助、先人后己、抢救图书的师生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复苏,更是对“何以立人、何以立国”的永恒追问。

看罢此片,最令笔者不禁兴叹的是,在抗战烽火中,上海高校如复旦、交大、同济等同样书写了壮阔的内迁史诗。亦都在战火中弦歌不辍、赓续文脉。如今面对这部以粤语吟诵的文人史诗,更觉上海影人应不甘人后,期望同样以沪语电影的形式,让申城学人的铮铮风骨重焕银幕之光。当岭南的星宿未因乌云而堙灭,江南的文脉亦应在光影中绵延。(顾振辉 作者为文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讲师)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坪石先生》:抗战烽火中的岭南风骨(3)
内容摘要:因而,《坪石先生》的终极价值,在于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中华文脉的赓续,其根本载体终究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人。古人常忧“亡国亡天下”,盖因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3130.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