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星闻 > 好剧难唱?剧集改编音乐剧的困境与可能(2)

好剧难唱?剧集改编音乐剧的困境与可能(2)

发布: 2025-06-27 05:20:01来源: 剧透宝

典型如短视频平台对于音乐的滥用式消费,十几秒几十秒的旋律切片、无限循环的洗脑片段,正在重塑大众对音乐的感知方式。这种去完整性、去整体化的传播逻辑,逐步吞噬了音乐作品原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深度,使得音乐越来越被视作背景音效、节奏道具,而非一种完整的审美体验。

又比如粉丝经济与“打投文化”的席卷,也在无形中改写着音乐产业的价值准则。当销量被流量裹挟、排行榜被打榜操控,音乐逐渐脱离大众传播的真实语境,而成为饭圈内部的封闭消费。这种高度圈层化的产业逻辑,使得许多音乐作品即便流量惊人、占据声道,实则与更广泛的社会情感、公共审美并无关联。

于是,在音乐整体生态尚未优化、原创环境并不乐观的前提之下,音乐剧作为一种高度依赖音乐内容支撑的艺术样式,自然也难以摆脱大环境的现实制约。更为实际的是,音乐剧本身的产业体量,决定了它难以吸引足够的高水准创作者深度参与。在当下的国内文化产业中,音乐剧仍是一个小众市场类型,制作周期长、观演人数和票房收入都有限,这些让音乐剧行业很难成为词曲创作者眼中的高性价比选择。音乐人倾注心血于一部音乐剧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与实际的经济回报往往并不对等,这就注定了大量音乐剧的词曲创作,只能在有限资源和人才中寻求折中之策。

因此,我们看到不少剧集改编的音乐剧在音乐层面乏善可陈——旋律普通、歌词直白,甚至用力过猛、情感空洞,缺乏真正打动人心的灵光闪现。这不仅是创作者水平与能力的问题,更是一个行业创作生态尚未建立的深层困境。

角色难塑:形似神离的表演落差

若说音乐剧的音乐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制于音乐产业环境之窘迫,那音乐剧的表演则不少时候反而是难堪于戏剧影视表演之辽阔。我国音乐剧演员多以声乐为基本功底,其舞台演唱技巧固然扎实,但在戏剧表演的层次与细腻上,普遍难以与那些凭表演成就了热门剧集的影视演员相提并论。这种演技层面的落差,在剧集改编为音乐剧后的直接对比中尤为显眼。甚至不乏有一些音乐剧演员试图缝合表演上的差距,就采取了在舞台上复刻原剧演员的表演方式,或神态模仿、或语气拷贝,却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触及角色深层的心理与情绪。这对于熟悉原剧的观众而言,无疑是一种似是而非的不满足。

更为棘手的是,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本就与舞台艺术大相径庭,,某些剧集中极具标识性的表演,到了音乐剧舞台上却难以还原。

比如《白夜追凶》中一人分饰双胞胎的复杂演绎,在镜头与剪辑的帮助下成就了经典,但改编为音乐剧后,原本的一人分饰两角只能采取两位演员分别饰演,则看点大打折扣;又如《隐秘的角落》中稚气未脱却压抑冷静的少年气质,靠的是精准选角精湛演技的小演员,而舞台剧的演员储备方面,未成年演员数量大大不足,再加上舞台艺术一气呵成的要求极高,因此该剧的未成年演员成为了舞台演出效果的极大不确定性。

正是由于许多角色有影视层面的难以复制性,使得不少改编音乐剧在人物塑造上先天不足,也就因此大大地影响了最后的成品质感。

剧集改编音乐剧,固然为日渐成熟的我国音乐剧市场提供了一条创新思路,也为舞台表演寻觅到一批自带流量与观众基础的文本资源。但对于观众而言,这类改编所激发的观看冲动,更多仍是源于对原作的情感延续或口碑好奇。换句话说,观众走进剧场,既是追寻那份曾被触动的剧情记忆,也是期望在熟悉或耳闻的人物与故事中,感受到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新奇体验。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原标题:【好剧难唱?剧集改编音乐剧的困境与可能(2)
内容摘要:典型如短视频平台对于音乐的滥用式消费,十几秒几十秒的旋律切片、无限循环的洗脑片段,正在重塑大众对音乐的感知方式。这种去完整性、去整体化的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26176.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