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南戏展演今年办到第三届,连续看了三年戏的我,终于对宋元南戏建立起了一点认知框架,同时也在这些古老的剧目中不断发现新鲜的亮点,并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温度。 南戏的“元剧情”为何是“婚姻” 一般来说,“南戏”指从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传播的戏曲艺术。在这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南戏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在有目可考的238个南戏剧目中,流传至今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中以婚姻为主题的剧目又占三分之一以上。 我最开始觉得,戏码总是围绕着男主角考中状元之后发生婚变这类的“元剧情”展开,不免有点单调。后来读史才知道,改变中国古代阶层固化的一大创举“科举制度”,虽然发源于隋唐,但真正兴盛起来却是在宋代。唐代平均每年录取的进士不过20多人,到宋代则翻了10倍。宋太宗在位21年,由科举为官者近万人。北宋的71名宰相中,4人为开国功臣,64人均为进士或制科出身,只有3人不由科举任相。 这种对个体阶层跃升和其家族命运带来巨大改变的“变量”,必然会引发对家庭、婚姻和伦理道德层面的影响。既有众多现实故事支撑,也能在舞台上带来极致的戏剧性效果,南戏更多聚焦于婚姻(尤其是男性高中状元之后)这一题材,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出戏靠什么救活一个剧种流派 载于明《永乐大典》第13991卷的《张协状元》,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它是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戏曲剧本,也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宋戏文,被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2025全国南戏展演暨第三届海丝泉州戏剧周的剧目安排中,有两场演出与该剧相关,其中包括来自南戏诞生地温州的永嘉昆剧团的《张协状元》。 永嘉昆剧团的《张协状元》创作于2000年,没有丝弦只有锣鼓,乐队还负责帮唱,6位演员扮演12个角色,演员可以现场换装、换角色,也可以俯身躬背演门演道具。即便放在当代戏剧舞台上,这些演法也颇具新意。这表面看是当年永嘉昆剧团的前身、永嘉昆曲传习所在创作时的克服万难之举,但其实也是《张协状元》古本中早已写好的“操作方法”。 一人分饰多角,三五个演员便可搬演一场大戏;舞台上道具不用多,甚至连桌椅都没有,由人来扮演,这都是早期南戏的原始演出形态。这种表演方式不仅好玩有趣,而且呈现出早期戏曲演出粗粝、经济的特点,也符合戏曲写意、虚化的美学特征。近年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欧洲小型巡演剧团用手提箱等组合成各种道具,以形体表演替代实物物件——这也是类似的原理。少人少物的极简舞台,一方面极大开发了戏剧的假定性和想象力,另一方面也利于降低成本而得以在民间生存。所以永嘉昆剧团在25年前排的这个戏,真是配称“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流派(指永昆)”。 另一个与《张协状元》有关的演出剧目,是莆仙戏的折子戏《张协状元·中途遇难》。与永嘉昆剧团的说唱逗乐相比,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剧种深受木偶戏影响的特色,在这个折子中更加突出。 这一折演的是:五鸡山中土地神奉玉帝旨意,撮合张协与贫女丁素娥,命虎神引张协往古庙与贫女相会。“遇虎”与永乐本《张协状元》中的“遇盗”略有不同,虎神的扮相独特,为莆仙戏所仅见。演虎神的演员披红色马甲,戴虎头面罩,弓着身,以两根短棍拄地,延长上肢;不追求逼真的形似,而以极简的符号抽象地概括老虎的神韵,朴拙可爱,虚实相生。扮演丁素娥的演员郑超凡,表演在雪天出门采野菜时一步三滑的步履姿态,做工细腻精致;其唱腔亦饱含深情,婉转动人,诉苦的唱段特别引人共情。 |
原标题:【看古戏想今人 在宋元南戏里觉知戏曲的绝顶魅力】 内容摘要:全国南戏展演今年办到第三届,连续看了三年戏的我,终于对宋元南戏建立起了一点认知框架,同时也在这些古老的剧目中不断发现新鲜的亮点,并深深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温度。 南戏的“元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1631.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Copyright ©copy; 2020-2025 剧透宝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鄂ICP备2022012449号-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