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星闻 > > 15位演员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昆曲老生、话剧戏骨、裘派花脸讲述“炼梅之路”(2)

15位演员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昆曲老生、话剧戏骨、裘派花脸讲述“炼梅之路”(2)

发布: 2025-05-23 16:51:58来源: 互联网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透露,最初构思话剧《四世同堂》时,原本设想让秦海璐演祁家大媳妇“韵梅”,但没想到秦海璐主动问田沁鑫:“我能不能演大赤包?”田沁鑫记得当时自己都“蒙圈”了,因为当时秦海璐只有30岁,而老舍小说里的“大赤包”是50多岁的霸道老太,和秦海璐形象相去甚远,“她的率真以及她对艺术的追求震惊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

重温这段往事,秦海璐坦言,她自知以她15年前的年龄和外形,不可能在影视剧里出演“大赤包”,但舞台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具有强烈的假定性,让她可以挑战这个角色。

为了表现一个大块头妇人,秦海璐和服装师商量,做了件胖袄,她穿上袄子,就像体重180斤。她还仔细观察生活中胖子走路的形态,在腿上绑了5公斤的沙袋,体会走路的负重感,以及全身各个部分沉重的垂坠感。

在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和《青蛇》中,秦海璐的声音都是娇媚的,但为了塑造老舍笔下烟酒不拒、嗓音粗哑的大赤包,秦海璐学习用“烟嗓”发声,练到声带结节,说不了话,去了两次医院。她说:“这是特别笨的办法,只有自己哑了,才能摸索到哑的时候声音从哪里来、气从哪里走。但是为了贴近老舍的人物,不丢掉原著,用笨办法、下笨功夫,身体和嗓子受到影响,我觉得没关系。”

演了15年“大赤包”,秦海璐说自己如今表演时的台词断句、重音、气口都和过去有不一样的处理。她感慨道,《四世同堂》是她在国家话剧院演得最长的戏,早已成为她戏剧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愿意“一直留在这个舞台上,一直生活在‘小羊圈胡同’”。

▍中国国家京剧院 王越

包公淬匠心 裘韵绽梅花

中国国家京剧院裘派花脸名家王越凭借经典剧目《铡判官》中包拯一角的精彩演绎,摘得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次问鼎梅花奖的《铡判官》,凝聚了王越对裘派艺术的继承与突破。

王越感言,这次来上海,得到了单位领导、业界老师、院团同事,以及广大观众的大力支持,“是他们用温暖的手托举着我来到上海,所以我底气特别足,希望能把它演好。”在谈到他对人物细节处理时,他说包拯在戏里面对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感情,这都需要有不同的表达。表演要讲戏情戏理,他有时很严厉,甚至斥责下属;与受害人母亲对话时,又是充满温情的。

著名京剧导演、该剧艺术指导孙桂元称赞王越是当今花脸行当中的佼佼者,尽管平日里低调不善言辞,一上舞台尽展艺术光彩,尤其是《铡判官》中的包公这一角色,不仅考验表演者的功底,更注重戏情戏理与动作的契合,王越台风大方、富有气场,表演分寸恰到好处,唱功实力雄厚,善用声腔塑造人物,声情并茂,塑造了有别于其他剧目的包拯形象,打动观众,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北京晚报记者 王润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原标题:【15位演员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昆曲老生、话剧戏骨、裘派花脸讲述“炼梅之路”(2)
内容摘要: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四世同堂》导演田沁鑫透露,最初构思话剧《四世同堂》时,原本设想让秦海璐演祁家大媳妇“韵梅”,但没想到秦海璐主动问田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14849.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网站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