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厂的电影人用镜头记录下民族的伤痛,也点燃了反抗的希望。《松花江上》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让后人感受到那段岁月的沉重与悲怆,也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亲历者的泪水,肖桂云讲述创作心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被卷入生死熔炉。 肖桂云导演以亲历者的身份,分享了那段黑暗岁月的个人记忆:“1945年,我住在哈尔滨,亲眼看到一口棺材里装着被日本鬼子剁碎的遗体。我的亲大爷和哥哥,也被日本鬼子的炸弹炸死。” 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让肖桂云导演在接到抗战题材影片的拍摄任务时,尽管觉得困难很大,但是那份责任和担当油然而生。创作《七七事变》分镜头脚本时,搭档李前宽在写下“壮哉,卢沟桥!壮哉,中华民族的铁血英儿!壮哉,中国的军人!”后,不禁泪流满面,泪水甚至浸湿了稿纸。 肖桂云回忆:“他跟我说,桂云,我心里有数了,这部影片一定能拍好。”那一刻,李前宽的泪水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民族苦难的共情与对历史责任的担当。 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还有影片《重庆谈判》中的一段画面:延安人民得知抗战胜利后,点燃棉袄、被褥,蘸上煤油和汽油,欢庆胜利的场景令人动容。 肖导演回忆拍摄时,摄制组全体人员在拍摄结束后加入了扭秧歌的群众,共同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她说:“拍这样的场面,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它让你想到幸福的一刻来之不易。”这一场景不仅再现了历史,更将抗战胜利的喜悦与电影人的使命感融为一体。 薪火相传,当代电影人的历史使命 从《松花江上》的悲怆,到《八佰》的壮烈,再到《南京照相馆》的隐痛,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用光影接力传递着同一个主题: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2025年,新一代抗战题材影片如《南京照相馆》《山河为证》《东极岛》等继续涌现,以细腻的笔触和震撼的画面还原历史,唤起观众的共鸣。 肖桂云导演看完《南京照相馆》后表示:“这部影片拍得很细腻,通过日本人犯下的罪证,证明他们的滔天罪行。”她认为,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真相,更让当代人珍惜当下,激发爱国情怀。 光影中的抗战岁月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黑暗已过去,晨光照大野。中国电影人用一帧帧画面、一首首歌曲、一个个故事,将抗战的悲怆与壮烈化为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真正的铭记,是让历史活在当代人的精神血脉里;真正的传承,是让光影成为点燃未来的燎原烈焰。 |
原标题:【今日影评·铭记 | 肖桂云讲述光影里的热血往事(2)】 内容摘要:长影厂的电影人用镜头记录下民族的伤痛,也点燃了反抗的希望。 《松花江上》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它让后人感受到那段岁月的沉重与悲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33110.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