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类型的杂糅引来了创作生态的剧变,鲜明的创作个性与清晰可辨的创作元素颠覆了千篇一律的表达机制。在作者风格主导下的影像修辞中,这些作品去除了角色“苦情符号”的文本编码和“被凝视”的表演性同情,借助残障群体的文化结构来洞悉他们鲜活的生命图景和精神样貌。例如,手语既是听障者的交流方式又是他们的文化载体。这些影片里,不论是聋人父亲小马用肢体语言回应旋律(《不说话的爱》),还是喻家人用手语嬉闹斗嘴、“叫出”独属于听障者情感语汇的手语名等(《独一无二》),这些传递残障家庭美好生活理想的指尖故事,在具身化的视觉修辞中,联觉为观众的文化共情空间,“被感知”的文化生态溢出的个体生命体验在银幕上流淌。 “电影是被知觉的在场艺术”。当我们将镜头移向残障者的生活场景和家长里短,仰视与讴歌他们的自我憧憬和乐观心态,审视与记录他们的现实困境和社会生存时,会发现残疾不是缺陷,而是个性。而残障家庭题材影片所传递的精神感召——“向上之心强,相遇之情厚”终将会触达人心。(中央民族大学 吕健) |
原标题:【不止悲情感召和励志救赎——残障题材电影的现实主义新表达(2)】 内容摘要:不仅如此,类型的杂糅引来了创作生态的剧变,鲜明的创作个性与清晰可辨的创作元素颠覆了千篇一律的表达机制。在作者风格主导下的影像修辞中,这些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5253.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