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开往福建平潭岛,车载音乐循环播放着一首流行说唱。“你知道《大展鸿图》吗?”司机问。 副驾座上,来自中国台湾的青年导演冯于伦没听过这首歌,9月上旬,他正带着短片《海浪》前往第五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现场。一路上,司机和他聊得都很“嗨”。他觉得这个场景很像电影,“台湾与大陆,有不同生活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很漂亮”。 关于“碰撞”,影展创始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副董事长洪雷想起一个意料外的场面:9月5日,100多个青年创作者深夜聚会,在一家火锅店的二层坐了十几桌,来自大陆、台湾和海外的创作者,身上贴着自己的名字,当面交谈。“让大家见面,就是我们(办展)最大的意义。”洪雷说。 人们提到平潭IM影展,会想到两个维度的“年轻”:在今年影展,“24”这个数字被不断提及,这是主竞赛单元参赛作者的平均年龄;而对于影展自身,虽然仅经历5届,但已经累计收到12705部参赛作品。 洪雷想起第一届举办时的“业余”,当时电影放映不在影院而在会议室,人们坐在太师椅上观影。到现在,烦恼已经从担心无人光顾变成“预约满了怎么办”。 影展举办的那个周末,电影像“闯入者”一样,让平潭本就热闹的海岸,出现鲜活恣意的情绪与声波。 一群平均年龄24岁的电影人剖析自己 看50部主竞赛入围作品前,影展终审评委会主席陈冲猜测,或许有些短片会让她觉得时间“难熬”;而实际上,她目不转睛地看完每一部,“非常惊喜”。 “电影的一个很大的作用,是为你搬来另一方水土。”陈冲入行已经50年,但在评审的全过程中,她始终带着一种好奇:今天的年轻人,他们困惑、思考、期待的是什么?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陈冲声线轻柔,缓慢而精确地表述观点。她并不愿意为这群青年电影人归纳出一个共同风格,而是强调从作品里读出了他们不同的可爱之处,并希望这些创作者不要丢掉独特的色彩,这就像他们的“签名”一样。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后来的我们》编剧袁媛谈到自己对新一代电影人的观察:“他们愿意把目光转向自己,去讲述更多‘我’的故事,关于‘我’的困惑、‘我’与家庭的关系、‘我’在虚拟或现实世界中的身份认同。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极致探索,特别打动我。” 在台湾艺术大学读研的冯于伦,创作的《海浪》虽然讲了一个关于出狱者重新认识世界的虚构故事,灵感却来自上大学后对父亲的观察:对新事物感到陌生、不会用智能手机。拍摄完成不久,父亲过世,冯于伦突然觉得自己从故事的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他在影片中讨论死亡议题,认为年轻人的视角同样重要,“每个年纪对于生死的感悟都不一样”。 陈冲告诉记者,“我”的视角是很多青年导演在创作第一部影片时的偏好:选择记录某一件改变自己人生的往事,一次“生命中非常重大的体验”。记者在参与一场主竞赛入围作品展映时也发现,3部影片都是毕业作品,且都是由创作者亲身经历改编。 其中,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青年导演李新宇带来其执导的影片《穿过公园就到了》,“公园”指的是千禧年的国企生活区。李新宇很认同陈冲的总结:“我们年轻的导演,(拍片)确实得花不少钱,肯定希望能把对自己意义重大的事情,用短片这种媒介去表达。”有人在看完《穿过公园就到了》预告片后很有兴趣:“是时候该讲讲00后的成长故事了。” 父母来自不同省份、自己的童年在几座城市间迁徙,李新宇不会任何方言,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当他的同学们选择回到故乡完成毕业作品时,他想到的是自己和姥爷生活过的国企生活区,“会有类似故乡那样的连接,,希望它可以作为我私密情感的出口”。 |
原标题:【电影闯入海岛 两岸青年导演抓住了那股“风”】 内容摘要:出租车开往福建平潭岛,车载音乐循环播放着一首流行说唱。“你知道《大展鸿图》吗?”司机问。 副驾座上,来自中国台湾的青年导演冯于伦没听过这首歌,9月上旬,他正带着短片《海浪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4988.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