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艺术电影的导演毕赣,其戛纳获奖之路也走得稳健踏实。“他的长片首作《路边野餐》亮相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因为表现很好,第二部《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多数新导演在戛纳的起点单元。按照这样的进阶路线,第三部《狂野时代》不出意外地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再加上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的格外青睐,最终拿到了主竞赛单元特别奖。”子戈分析。 至于这次柏林“擒熊”的辛芷蕾,她的第一部大银幕主演作品《长江图》,是2016年唯一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华语影片。该片摄影指导李屏宾获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辛芷蕾作为新人的表演也受到瞩目,进入国际电影节展的视野。 “因为有这样一批电影从业者,孜孜不倦地对电影语言做探索、对人类情感做思考和描绘。我们的坚持在今年得到了一个回应。”对于中国电影今年频获大奖的原因,霍猛这样总结。 井润成觉得,中国电影在国际重要电影节展上的影响力正在有力提升。“尤其是从去年开始,中国电影在这些节展上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进步。”他介绍,中国电影的入围和获奖比例逐渐回升。去年贾樟柯《风流一代》入围戛纳,管虎的《狗阵》获得“一种关注”单元大奖,今年则迎来大丰收。 可以有策略但创作要真诚 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连续拿奖,大大提振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和士气。如何将这一势头延续下去,成为接下来创作者们面临的新挑战。 子戈说,不同电影节展的类型、评选标准、评审团构成各不相同,电影人要有所了解,在参投时有的放矢。他建议年轻导演可按照“从国内到国外”“先其他后三大”的顺序参与电影节展。“比如同样是针对新导演的评选,国内的FIRST青年电影展宽容度相对较高,如果是导演首作,可以先从FIRST开启第一步。入围‘欧洲三大’的难度公认最高,可以先尝试其他节展,比如接下来的釜山、平遥和东京,这三个亚洲的节展能吸引到大量国际选片人对亚洲电影的关注。” 从产业的角度看,井润成建议电影主管部门鼓励更多影片和影人走出去,同时从政策上鼓励多元创作。他还建议创作者不要太急于求成,可以从短片开始尝试,逐步进入电影节培养体系。 从创作的角度看,子戈认为现阶段参与国际电影节展,可以从议题和艺术探索两个角度切入,即“为了社会做电影”和“为了电影做电影”。“前者要能提炼出有价值、受关注的社会议题,比如《生息之地》;后者要在电影艺术探索上有创新和突破,比如毕赣的创作路线。”不过,他也提醒创作者,虽然要有这些策略和意识,但创作一定要真诚,不能投机。 霍猛也建议创作者,在保持端正态度的基础上发掘作品的独创性。“电影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我们观察生活与情感提供多样性与包容性,所以每个人要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与思考,把深思熟虑后的发现用影像表达。”他说,这是一个“自己跟自己死磕”的过程。目前,他仍在对《生息之地》做技术调整,希望这部作品能以最完美的状态和观众见面。 记者 袁云儿 |
原标题:【中国电影“走出去”迎来丰收年(2)】 内容摘要:专注于艺术电影的导演毕赣,其戛纳获奖之路也走得稳健踏实。“他的长片首作《路边野餐》亮相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因为表现很好,第二部《地球最后的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4673.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