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黄河大合唱》见证了许多艺术家最真挚、炽热的家国情。歌唱家郭淑珍演绎的《黄河怨》让观众肝肠寸断。她把京剧的“喷口”等技法融入演唱,“要唱得不连贯,让音乐断断续续的,好似悲痛的哭泣,是那种不成声的感觉。”童年曾在日寇铁蹄下辗转逃生的郭淑珍,格外明白《黄河怨》中悲愤投河的女子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战争中受尽凌辱的中华民族的缩影。朗诵艺术家瞿弦和诵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已有几十年:“我加进了戏剧表演的元素,朗诵者要全身心投入,如同是站在黄河边上抒发内心的感悟,表达民族之声。”瞿弦和记得,有一次演出后,一位海外华人激动难抑地流下热泪。 提到《黄河大合唱》的传承,已故指挥大师、中国交响乐团永久桂冠指挥严良堃是不得不提的丰碑。他少年时代投身革命,曾跟随冼星海学习,《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几乎伴随了他整个音乐生涯。2015年,为致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严良堃92岁高龄仍登台指挥《黄河大合唱》。一生中,严良堃指挥《黄河大合唱》逾千场,作为经典的权威诠释者,面对赞扬,他总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是《黄河大合唱》中所蕴含的那种民族气魄、爱国精神、音乐强烈的感染力,使人民感动了。” 传承 后来人永远有功课要做 如今,又一代中国音乐家从严良堃等老一辈音乐家手中接过接力棒。 多年来,《黄河大合唱》回响在一个个重大时刻,尤其是今年,《黄河大合唱》在海内外密集上演,中国交响乐团荣誉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回想起17岁时,自己在昆明交响乐团实习,担任长笛演奏员,远道而来的严良堃带着两部作品与乐团合作,其中一部就是《黄河大合唱》。这些年,从演奏员到合唱团员,再到登台指挥、尝试朗诵,李心草估算,自己参演《黄河大合唱》至少已超百场。 越是深研经典,越是满怀敬畏。“别看是一部人人皆知的作品,真正要从结构上把它完成好,难度仍然非常大。”李心草感慨,要让《黄河大合唱》不走样地传承下去,后来人永远有功课要做。 他以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为例,“一唱完,观众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时会让你觉得好像整部作品结束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把真正的高潮留到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否则作品结构就塌下来了,而《保卫黄河》又不能唱得不饱满。”直到几年前,李心草才真正理解严良堃昔日的种种考量。“年轻时,我总觉得是不是老人家岁数大了,速度带不起来?因为大家往往要用偏快的速度去体现《保卫黄河》的气势。后来我才反应过来,严老师既要考虑结构,也要保证三部轮唱能清晰展开。” 艺术家说 《黄河大合唱》展现的精神气质 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 指挥家谭利华回忆,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指挥《黄河大合唱》。1995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他第一次指挥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演绎完整的《黄河大合唱》。为指挥好这场《黄河大合唱》,他特意找到严良堃请教。严良堃送给他一本亲手签名的总谱,每一段都在吐词、咬字、句法等细节方面手把手地教他。 |
原标题:【《黄河大合唱》:澎湃激昂的旋律永远鲜活(2)】 内容摘要:几十年来,《黄河大合唱》见证了许多艺术家最真挚、炽热的家国情。歌唱家郭淑珍演绎的《黄河怨》让观众肝肠寸断。她把京剧的“喷口”等技法融入演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1822.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