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的艺术样式不太一样,戏剧很难成为个人创作:演职人员是群体,涉及方方面面的各部门,观众也是群体,没有观众的现场参与,戏剧就不成为戏剧。因此,戏剧天然具备公共性,而这一公共性,就使得戏剧的创作过程中包含了种种复杂的因素,最终,往往显现为互相理解,乃至于彼此妥协。 在中国戏剧的历史上,这种妥协比比皆是,如优孟衣冠,演员小心翼翼地用调笑的方式隐晦地向楚王表达对孙叔敖后人的关切,所幸楚王明理,让权宜的“妥协”成了美谈。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清朝的王室贵胄好京剧,频频施以京剧荣宠,但京剧艺人却更是如履薄冰,一旦奉诏,,为了一早进宫让主子们看得舒服,头一天晚上便扮好,不敢卧床而睡,其小心谨慎,可见一斑。 在中国戏剧的真实历史里,在个体演艺的阅历积累里,旧时代艺人的处境就这样显影了:在傲慢的绝对权力面前,文艺也许是可爱的,但文艺人则未必,而文艺人一旦不受尊重、乃至于不再自尊的时候,文艺就彻底不可爱、甚至面目丑陋乃至于令人作呕了。对于戏/艺而言,这就像是进入了某种“乱纪元”——乱世中,戏如人,都是苟且的。戏台之“兴”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家国之“亡”,值得深思。 四 陈佩斯认为,喜剧是一种结构。电影《戏台》自然如此,榫卯卡扣,可谓繁复。但我想强调,观众之认可电影《戏台》的更深内容在讥刺世事和忧愤感怀上,而并非仅止于喜剧的结构,因为,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榫卯零件上,人物过多,而前后设定难以统一,精细度反而不够。如此,结构反而显得繁琐了。在《戏台》的喜剧结构中,是否真的有必要增加那么多小零件?适当把手搓的榫卯零件换成简洁的建筑材料,是否能够更具现代感?从这个层面来说,观众其实是包容的。 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戏台》中都强调了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的认可,这一点可值得斟酌。传统固然有底蕴,但其中也有别的杂质,如鸦片、封建、等级秩序、尊卑有别……“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里,是否也包含了阴暗与腐朽?陈佩斯过于强调了“老祖宗”的神圣一面,于是,也就无意当中美化了旧时代,正如剧中美化了偷情、美化了睡粉、美化了吸鸦片一样,这些美化使得作品整体显现出一种麻醉般的幻梦感。如此,是为不足。 |
原标题:【双面《戏台》:老祖宗与旧时代(2)】 内容摘要:与其他的艺术样式不太一样,戏剧很难成为个人创作:演职人员是群体,涉及方方面面的各部门,观众也是群体,没有观众的现场参与,戏剧就不成为戏剧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xingwen/31353.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