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演小人物为什么能一直不翻车? 今年,雷佳音遭遇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口碑大翻车。雷佳音被观众讨厌,不止是因为他的作品霸屏,还因为他那套丧气小人物演法有些落入窠臼,让人感觉腻歪。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演员因为演小人物电影翻车。去年,翻车最严重的当属徐峥,《逆行人生》在上映前,可是被当作《我不是药神》的对标作品,被业内给予很高的票房期待,结果上映后迅速哑火。电影扑街也就罢了,连徐峥本人也遭到了抨击。
大鹏能一直演小人物不翻车,或许是因为他对娱乐圈的名利始终持有一种强烈的“不配得感”,一直没有停止小人物式的努力。相应地,其他明星身上大多有着一种强烈的“配得感”。
大鹏的这种“不配得感”来自于他的出身与影评人圈层的不认可。 作为一个小镇青年,刚到北京找工作四处碰壁,他深知自己没有过人的学历、技能,只能靠努力来实现上升。进了搜狐当编辑,他随着公司搬家而搬家,为的是到得比别人早,随时能够冲进办公室加班。
当然,他也确实赶上了一个门户网站的红利时期,努力得到了回报。自导自演的网络剧《屌丝男士》走红后,被老板赞助拍了第一个大银幕作品《煎饼侠》。
在中国电影市场刚热起来的2015年,《煎饼侠》卖了高达11亿票房。但本该成为人生赢家的大鹏,却遭到了影评人口诛笔伐。 大鹏这批从门户网站逆袭到大银幕的草根创作者,当时的舆论处境,可能就跟现在竖屏短剧导演一样,被认为是不入流的。
而且十年过去了,《煎饼侠》一直是大鹏票房最高的导演作品。要知道这十年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2017年相比2016年增长了超百亿的票房,诞生了15部票房10亿+电影。但大鹏后续推出的作品票房,却始终没能超过《煎饼侠》。
或许正是因为“不被认可”与“票房倒退”,让大鹏始终憋着一口气,想要做一部既有票房又有口碑的电影。
从不入流到入流 大鹏的“不被认可”,主要是因为他的草根拍法不符合传统电影影评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建构是来自于学院派和迷影圈。
研究大众粉丝文化的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一书提到,评论界推崇的所谓“好品味”既非天然也非普适,它只是特定人群的审美体现。
就像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所说,特定人群将特定品味视作理所当然,并通过高等教育社会机构将其合理化。天生就有“好品味”的人在社会中就应得更高的地位,而其他人的品味则被视为无教养的或低下的。
而在电影圈,想要获得“好品味”群体的认可并不难,最好的跳板就是拍冲奖的电影,新导演拍这类题材有个捷径,就是拍自己身边的故事。
大鹏在拍第二部作品《缝纫机乐队》前,就着手筹拍自己家人的故事《吉祥如意》,花了四年制作完成。果不其然,这部电影顺利帮他获得了上影节的金爵奖提名。
比较可贵的是,大鹏并没有完全沦陷在这种“好品味”圈层审美里,他一直在默默精进主流商业片的拍法。
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