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电影史能如古老神话那般,以传说与寓言为基石,那么无人会忽视罗西里尼 (Rossellini)1950年在戛纳首映的影片《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1950)的结局。该片在情节上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一段寻常轶事,很容易与当时在世界各地电影节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其他新现实主义作品混淆:一名女子因躲避战乱被困于难民营当中,她答应嫁给一位意大利青年,随他前往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南部一座贫瘠岛屿上的家乡生活。这位女子美丽、有学识但敏感;青年虽对她百般迁就,却始终无法改变自身的粗鄙、无知与鲁莽。同时,这座岛屿干旱贫瘠、环境恶劣。另外,一座常年活跃的火山如邪恶之神一般掌控着居民的生活。女子很快发现,这座岛成了束缚她的牢笼,影片也展现了她在这片开阔天地中逐渐被“囚禁”的过程。结尾处,女子决定逃离,她以一种近乎神秘的举动,登上了这座正在喷发的火山。最后的画面中,她宛若圣人,凝视着眼前这片辽阔而可怖的景象。 那么,为何我们会认为这个结局至关重要?因为那个直面死亡、被这片荒芜土地令人战栗的美所震撼的女子,,是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女演员。多年前,她曾令希区柯克(Hitchcock)与鲍嘉(Bogart)为之倾倒,也曾如女王般出入世界各地的宫殿;就在扮演这个无名农妇(译注:指的是《火山边缘之恋》中的女主角)的数月前,她还塑造了圣女贞德这一角色(译注:指的是1948年由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执导的版本,褒曼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正是这样一位女性,爬上了喷发火山的山坡,仿佛将自己当作祭品献给了火山。而在火山另一端等待她的,既非希区柯克,也非鲍嘉,而是罗西里尼——这位最具现代意识的导演,正为电影注入新的生命力。多年来,电影界充斥着虚假的室内布景,而罗西里尼却调转镜头,让它望向真实的世界。影片的最后一幕,正是在致敬这样一场“仪式”:一位“公主”舍弃一切,告别浮华与虚饰,几乎赤足奔跑在干裂的土地上,投身于硫磺烟雾之中,投入一个性格阴郁、脾气乖戾却懂得观察事物、从中汲取诗意与真相的男人的怀抱。(译注:英格丽·褒曼经历了三段婚姻,这里指的是她的第二段婚姻。1950年5月24日,褒曼与林德斯特伦离婚后,与罗西里尼在意大利结婚。但因罗西里尼的自大、嗜赌、风流成性,这段婚姻在7年后结束。) 倘若该片的女演员换作他人,结局还会如此特别吗?倘若与她一同登上那座象征救赎的火山的,不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中的伊尔莎与《美人计》(Notorious,1946)中的艾丽西亚(均为英格丽·褒曼塑造的经典角色),这个结局还会有同样的分量吗?《火山边缘之恋》的拍摄,首次让演员过往的演艺生涯为虚构场景赋予了额外的意义。影片中,登上火山的女子并非在“扮演”女王,她本身就如同女王一般;她也不是在“演绎”圣女贞德,她本身就是圣女贞德。 《花》剧照(四位女演员从左至右分别为埃莉萨·卡利卡霍,劳拉·帕雷德斯,瓦莱里娅·科雷亚,皮拉尔·甘博亚) 名为《花》(La Flor,2018)的这部电影,其创作初衷与《火山边缘之恋》相似,但增添了新的层次。它并非借助女演员过往的作品为一系列画面赋予特定情感,而是试图构建、塑造这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影片的核心。观众能在同一部影片中,看到多位女演员的职业生涯一一展开。该项目的核心构想是:一部电影可由一系列故事构成,成为四个人生命中的一个时段;电影应当能够展现时光的流逝、人物的成长与这一过程本身。通过影片中不同角色逐渐呈现的创意与想象,观众最终能透过虚构的迷雾,看到这四位女性真实的面容,而她们的光芒清晰可见。 出处:—-Press-Kit.pdf 翻译,校对,排版:@假惺惺的戴 |
原标题:【 马里亚诺·利纳斯对《花》的自述(自译)(花)影评】 内容摘要:若电影史能如古老神话那般,以传说与寓言为基石,那么无人会忽视罗西里尼 (Rossellini)1950年在戛纳首映的影片《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1950)的结局。该片在情节上并无特别之处,不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3475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