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这部片子的寓意,也中意它回答到的困扰我已久的问题:“为什么人类走到了5G时代,有时还是不能沟通?”(这也是原片里的念词) 妈妈坐在孩子身边戴上耳机,听到汩汩的心跳的时候,答案就有了。 这个画面是具有哲学性的,我仿佛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论是肉体亦或是心灵,皆是宇宙的引力在作祟——母婴之间依靠分娩,伴侣之间生发鱼水之欢,朋友之间借由拥抱,陌生人之间赖于握手或贴面——早在语言存在之前,很多身体上的信息已经生发了更为复杂的沟通,这些也是电子信息技术难以承载的。 而这个影片还处理得很好的地方,是沟通之间的分寸感、边界感、隔阂感,也就是片名所呈现出来的“干扰”:母子之间的沟通是伪装出来的“恰如其分”。儿子在沟通中是欲言又止的,他对母亲有怨念更有防守。母亲在沟通中是寸步不让的,甚至有攻击性,施加在儿子身上的情感是委屈和不甘。两个人,一个防御拉满,一个进攻拉满,他们之间的边界就极为薄弱,呈现出有来有回的拉扯。很多镜头语言的细节也成功支撑了这样的含义。 我很喜欢前半部分呈现出的母子矛盾,它是有力的铺垫,正是因为二人咬得很死的暗中拉锯,才让最后“儿子勇敢且简单地向母亲抛出疑惑,母亲静静地倾听儿子的心跳”的画面,极具张力,呈现出攻守易势的美感。 看完之后我还产生了很多想法,我觉得“宇宙干扰”是亲密/人际关系的极佳喻体: 如果我们把个人比作星体,把人类比作宇宙——人类的近250万年的演化史对于某个人的一生而言,就像宇宙对于地球,几乎接近永恒和无限。无论是人,还是地球,都太孤独了。我感觉引力场就像是造物主给孤独的小孩的礼物,把那么多星轨盘到一起,让星星们聚集起来遥相对望,化解孤独。 而属于人类的引力场则是记忆吧,个体的人是孤独的,,他们在自己的记忆里剥离出片段并咀嚼和消化,又反刍出食糜,把扎胃的人情关系挑出来,再消化、再咀嚼,如此反复,就会一直有一段关系没有被消化掉,那人就一直不会孤独——隔着记忆的长河,与过去的人遥相对望。他又讨厌又记恨她,却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越恨她,却也越亲近她。 如果无法对望,我们陷入盲区,便在意地计算起距离,把距离当做挡箭牌。 我们衡量星体之间的距离,用宙代纪世和宇界系统来分别定义星体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差距。我们借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用暴力入侵或者宽容接纳来消解肉体上的潮汐,用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等工具来弥合心灵间的褶皱,再用倾听与诉说去丈量情感的远近。 从自然规律而言,除非空间坍缩或者折叠,否则星轨与星轨之间鲜少交集,距离既是借口,却也客观。那怎么化解孤独呢? 星体在自己的轨迹上发光发热,产生的能量场域是会波动的,波动的引力穿透那些所谓的,宙、代、纪、世、宇、界、系、统,吸引着相似的频率靠近,又排斥着过度的侵入。偶尔会有运转过载而信号中断的时刻,相融与相斥的博弈却从未消失。 相互作用的引力,竟然成了关系存续的原始动力。 母与子之间,在疏离时感知牵挂,在警惕时又放不下亲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大抵如此吧,拉扯便是引力,摩擦便是干扰,关系是有开有合的。 另外,本片是很鼓舞人心的! 片尾,新郎抬头仰望布满led小灯的广告牌(宇航员面对繁星闪烁的宇宙),这一帧静静地拾掇和收纳起全片的情绪,那些母子关系的释怀、初为人夫的迷惘、面对未来的怯懦亦或勇敢,都交给宇宙、交给星空、交给未来,甚至交付给未知。 这个画面也让我想到《我失去了身体》:断手跳跃之时坠入车流湍急的大马路,它乘着风、驭着伞,在车流里跌跌撞撞,眩晕之中,它看到车灯交汇成了璀璨的星空,它儿时的宇航员梦,实现了。为什么我要把这两个片子放在一起?《我失去了身体》是激烈和运动的,本片是相对平静和缓和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是共同情感有相通之处。看到本片里新郎仰望灯海的一幕,我所感叹的,也是画面中未点明却展现给我的心境:“星星们,我要带着勇气起飞了,嗯。” 另外,我还迷迷糊糊联想到一部装置艺术的超短片,《在另一个夜晚》,讲的是萤火虫在光污染严重的城市里消失了而镜头一直在寻找萤火虫的故事。本片的画面里,些许镜头,比如新郎坐在婚床前忆起儿时的宇航员头盔,时空交错的画面里,一颗豆大的小红点,非常轻盈地溢出和飞舞起来,随后便飞向了高楼之间。小红点于我而言,观感就像是承载着希望和解脱的萤火虫,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逐渐消弭的5G以外的真实沟通,它像“希望”一样再次出现在城市空间里,化解了钢筋水泥森林中那些严肃的、抗拒的、失语的部分,带来了活泼之感,顺推整个影片在节奏上出现转折。 我特别感动这一帧,可能是因为最近正在看项飙等人合著的《你好,陌生人》,里面有个概念叫做“透明不透气”,比如玻璃就是一种有限可交互的材质,符合这个概念。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就接近于此概念。科技促使公共空间抽象化,人与人之间依靠作为第三方的平台进行连接,同时数据化又使个体之间毫无隐私可言,那么人际关系就变得没有实质性联系却又格外透明,是公共但又形式的。而本片体现出的最后人与人的关系是落在身体化的沟通上的,比如心跳、比如“妈”这个称呼,这带给人的感觉是“透气不透明”的,就像树叶啊、泥土啊、带有灰尘颗粒的空气啊,颇具朦胧的示意和美感。引用书里的一句话来补充说明我对此片镜头语言和情节设置的感悟吧:“靠着永不停息但往往不可见的物质渗透和交换,生命才得以维持。” 最后,我认为此片是具有留白的艺术的。片尾还让我想到一篇短篇科幻小说,是金草叶的《关于我的太空英雄》。在这篇小说里,宇航员跃进海里,拒绝执行航天任务,对进步史观提出了质疑、甚至引起了全民对进步史观的解构。这让我联想到,一次一次的勇敢,一波又一波地歌颂勇敢,才造就了宇航员的起飞、推动了母子间的冰释前嫌、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螺旋上升似的奇观。那如果下一次、再下一次,宇航员选择不起飞呢?更多的宇航员没有起飞呢?这个过程和《西西弗神话》所体现出的精神是否有违背呢? |
原标题:【 困于失语与孤独的人,很需要这部《宇宙干扰》(宇宙干扰)影评】 内容摘要:中意这部片子的寓意,也中意它回答到的困扰我已久的问题:“为什么人类走到了5G时代,有时还是不能沟通?”(这也是原片里的念词) 妈妈坐在孩子身边戴上耳机,听到汩汩的心跳的时候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32514.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