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 > 这部剧越看越是对自己的慢性凌迟,多希望从来没有决定看这部剧(以法之名)剧评

这部剧越看越是对自己的慢性凌迟,多希望从来没有决定看这部剧(以法之名)剧评

发布: 2025-07-09 15:00:01来源: 剧透宝

《以法之名》:披着法治外衣的黑社会宣传片与叙事灾难 倘若将「无效叙事」具象化,《以法之名》无疑是一本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这部标榜「扫黑除恶」的剧集,用三十多集的冗长篇幅完美演绎了何为「剧情注水」、何为「结构崩坏」,甚至堪称对观众耐性的系统性谋杀。 一、叙事效率低下:重复情节的流水线生产 导演显然对「扫黑除恶」的主题存在严重误解——全剧的核心冲突并非正义与邪恶的博弈,而是黑社会单方面的「犯罪成果展」。三十集内,反派角色杀人越货、密谋布局的戏码循环播放,,而所谓「专案组」的应对策略仅限于开会、盯梢、以及毫无意义的「再等等」。相同场景的机械重复(黑社会杀人—警方开会—黑社会再杀人)构成了一种荒诞的叙事闭环,其拖沓程度堪比法制节目的十倍慢放。更荒谬的是,这种重复并非为了铺垫高潮,而是纯粹的内容空洞——编剧似乎认为「黑恶势力持续作恶」本身就能替代戏剧张力。 二、角色功能失效:男主与背景板的等价性 男主角的存在彻底解构了「英雄叙事」的基本逻辑。作为扫黑行动的核心人物,其「不作为」甚至超越了角色设定,直接沦为编剧无能的牺牲品:三十集内未促成任何关键突破,未主导任何有效行动,甚至连基本的人物弧光都被稀释殆尽。当反派在镜头前哐哐杀人时,男主的功能仅限于皱眉、踱步和念台词——这种「静态反腐」的呈现方式,与其说是塑造人物,不如说是对政法工作者形象的隐性矮化。 三、类型片逻辑崩塌:绝望感作为唯一情绪输出 扫黑题材的叙事伦理本应包含「邪不压正」的终极慰藉,但《以法之名》却将观众囚禁于单向度的绝望中。黑社会持续碾压法律、平民不断惨死的设定,配合警方近乎瘫痪的应对,构成了一幅扭曲的「恶权至上」图景。这种毫无节制的压抑渲染,既违背类型剧的创作规律(观众需要阶段性胜利以维持观看动力),更消解了题材本身的现实意义——如果三十集都无法呈现扫黑行动的「破局点」,那么剧集的宣传价值与娱乐价值将同时归零。 四、制作层面的懒惰:影像语言的全面溃败 从技术层面看,该剧的视听语言同样充满敷衍。固定机位会议戏、重复使用的犯罪现场镜头、流水账式的剪辑节奏,共同堆砌出一部「法治频道廉价情景剧」的质感。尤其令人窒息的是,每当剧情需要推进时,编剧便粗暴插入新的反派犯罪事件(且作案手法高度雷同),而非通过角色决策或线索积累自然过渡——这种「犯罪驱动叙事」的懒惰模式,彻底暴露了剧本的孱弱本质。 总之,这部剧就是一场对观众智商的慢性凌迟。 《以法之名》最致命的失败,在于它既未提供扫黑题材应有的惩恶扬善快感,又未能以现实主义笔触挖掘复杂人性。它只是一台不断生产负面情绪的机器,用毫无进展的剧情消耗观众时间,用扁平的角色消解戏剧冲突,最终沦为黑社会犯罪的另类「纪录片」。倘若「法治」真如剧名所宣称的「以法之名」,那么这部剧本身,就是对这四个字的最大反讽。

原标题:【 这部剧越看越是对自己的慢性凌迟,多希望从来没有决定看这部剧(以法之名)剧评
内容摘要:《以法之名》:披着法治外衣的黑社会宣传片与叙事灾难倘若将「无效叙事」具象化,《以法之名》无疑是一本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这部标榜「扫黑除恶」的剧集,用三十多集的冗长篇幅完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27545.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