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rid Thulin with Ingmar Bergman on the set of THE SILENCE, 1963. 在诸多示例中,科斯基宁提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感官框定”镜头策略,这在《沉默》中体现为一种新的亲密镜头语言,突破了经典电影中的近景镜头规范。她称之为“双人近景构图”(tandem close-up): 两位角色脸贴着脸,一人正面一人侧面,形成强烈的亲密对峙效果。科斯基宁称之为“伯格曼标志性构图” (the Bergman icon)。她发现,负责剧组文案的Katinka Faragó在一幅标准的“越肩构图”图示上潦草地划掉原图,并改写为“脸贴脸”。这一调度策略成为伯格曼美学体系和“小剧场式”场面调度(Kammerspiel mise en scène)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呈现了电影叙事中的一个新表情语言系统。让-吕克·戈达尔几乎在第一时间注意到这个革新,并在翌年的影片《已婚女子》(Une femme mariée, 1964)中加以戏仿。科斯基宁将此种“双人特写”解析为影片中关于“隔离”与“沉默”的核心意象,在这一刻肉体(安娜) 与灵魂(埃丝特)象征性地达成了片刻的合一。不过,她并未提及后段还有一个结构对应镜头——在安娜与她沉默情人所租下的旅馆房间中,伯格曼再次使用双人近景构图,但这次两位女性角色的位置完全颠倒,则象征最终的彻底决裂。 THE Bergman icon 原文发布于sensesofcinema.com 参考书籍: >Ingmar Bergman’s The Silence: Pictures in the Typewriter, Writers on the Screen by Maaret Koskinen >Jerzy Skolimowski: The Cinema of a Nonconformist by Ewa Mazierska |
原标题:【 伯格曼的极简剧本与“当下存在”(沉默)影评(2)】 内容摘要:Ingrid Thulin with Ingmar Bergman on the set of THE SILENCE, 1963. 在诸多示例中,科斯基宁 提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感官框定”镜头策略,这在《沉默》中体现为一种 ... 文章网址:https://www.jutoubao.com/dianying/27139.html; 免责声明:剧透宝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RSS网站地图|sitesmp地图 |移动端sitesmp地图
Copyright ©copy 2025 剧透宝版权所有鄂ICP备2022012449号-5